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公募私募规模19万亿吃霸王餐 投资人赔钱还缴管理费
收取管理费不手软 基民活该双重损失?
然而即便大批公募基金并没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但却仍然毫无顾忌的坐享着管理费收入。
据悉,公募基金公司的收费内容主要为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公募基金的合作机构一般都是大型商业银行(俗称代销渠道),通常申购费归代销渠道,也就是管理费的30-50%归代销渠道,赎回费基本主要归基金资产。通常情况下,公募基金都有剩余的管理费支付运营成本。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据管理规模收取一定比例管理费。资产管理规模越大,管理费提成越多,这也是公募基金一直热衷规模排名竞赛的内在逻辑,而这一机制也一直被投资者和诸多业内人士所诟病。
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106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公募基金2016年上半年亏损了2322亿元,但根据无论公募基金产品是赚钱还是亏损,基民都要支付运作费用的机制。天相投顾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用合计收取了324亿元,与去年同比持平,试问这样的机制合理吗?
诚然,投资者购买基金之后委托关系就确定成立里,而付给专业机构一定的费用,让其为投资者管理资金也是合情合理,但核心问题是,投资者让专业人士管理自己的资金,是要为这些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付出费用,多数投资者还是心甘情愿的。但如果最终的管理结果是亏损的话,那投资者干脆自己亏好了,何必要花钱请别人来亏自己的钱呢?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快四十年了,在绝大多数行业都市场化的今天,资产管理行业还实行着这种不合理机制,只能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还不够彻底。
更可悲的是,在这种不合理机制下,不少基金公司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损害投资者利益,或者轻业绩重规模等现象,不仅阻碍了该行业的自身发展,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作为一种低门槛的普惠金融理财产品,在面临激烈的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中,公募基金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绝对收益水平上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规模和管理费提成。毕竟,未来的大资管格局下,私募、公募、信托、保险资管、期货资管等的界限将会更加淡化,谁能赢得投资者,还要靠业绩说话。
私募规模超公募 业绩优势不明显
在私募基金领域,虽然国家的管理制度上不允许其公开销售基金产品,但也并不妨碍该行业的高速发展。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已备案的私募基金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27.2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基金的整体规模首次超越公募基金。但一向标榜按绝对收益收取费用的私募行业在过去一年里的业绩也不甚理想。
据统计,2016年私募基金受开年熔断影响,在1月损失最为严重,平均亏损为10.44%,行业内仅9%的私募产品获得正收益。但全年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约为-3.75%,其中,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6.72%,在各策略中排名垫底。
根据媒体去年底报道,尚雅投资、鸿道投资去年多只产品的亏损在17%-30%;武当资产有十几只产品亏损10%-31%不等。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是第一批由公募基金经理创建的阳光私募公司。董事长石波曾任华夏基金投资副总监,总经理常昊曾任光大保德信基金股票投资总监。
据媒体报道,尚雅投资旗下共有阳光私募基金产品24只,银行理财产品4只。去年以来,在18只已公布收益的产品中,18只产品的收益均为负。其中,有12只产品的收益为-20%以上,亏损严重。
另外,鸿道投资旗下共有阳光私募基金10只,银行理财产品3只。今年以来,在9只已公布收益的产品中,除了鸿道1号有6.08%的收益之外,其余8只产品的收益均告负,且亏损均在15%以上,鸿道2期亏损最大,为-29.10%。
就连号称“中国巴菲特”的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近日也被糟糕的业绩弄的焦头烂额。据悉,一篇《但斌私募亏成翔:被指心口不一其价值投资言论遭质疑》的文章引起了财经圈强烈关注。该文指出,但斌旗下有25只正在运行的基金,2016年仅一只飘红,收益率也仅为1%,其余24只全部亏损,有3只产品亏损在20%+,最严重的汉景港湾3号,负收益率达23.40%。
而随着其在微博中的澄清,媒体也注意到,但斌的产品2016年亏损其实并不算太差,平均亏损幅度在5%左右,部分净值表现不好的产品亏损主要来自于2015年。不过,考虑到但斌一直看好的“价值投资”股票——贵州茅台年涨幅达到53%,其管理私募却出现亏损,这确实落差太大。
事实上,去年很多私募大佬都折戟A股,淡水泉投资赵军、星石投资江晖、和聚投资李泽刚、展博投资陈锋、重阳投资裘国根等均未能取得正收益,上述大佬公司的管理规模均在百亿以上。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公募 规模 霸王餐 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