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网络影评委员会主任:有时也看豆瓣电影评分

2017年01月18日 07:32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张颐武:这件事我认为有一些误解,圈内也有开玩笑说这是“碰瓷”人民日报。当时传言是人民日报官方发声,批评了豆瓣评分。但事实是,这并不是人民日报的报道,而是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的其他报道,和人民日报批评是有相当的差异的。

它反映了某些人的一种心态:总是要说人民日报或其他权威声音在批评网络影评言论,好像有人要网络影评不能说话。影评声音多样其实是社会的常态,往往电影业界、制片方等对一些影评比较焦虑,担心对行业和市场有影响。所以现在来看,这个事儿实际上就是业界声音和网络声音之间的碰撞。

北青报:您平时看“豆瓣”的电影评分吗?

张颐武:有时候也看,作为一个参考,豆瓣还是挺好的。

北青报:豆瓣影评写得怎么样?

张颐武:豆瓣等影评有些很精彩,分析得既生动又有很深的理解,对观众观影有很好的作用。现在有些越写越短了,以前豆瓣的长影评很多,现在长影评往往都靠后了,不太引起注意。当然,短的评论也可以写得很有意思。

北青报:“豆瓣”、“猫眼”这样的评分体系怎么样?

张颐武:电影评分体系这么些年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对观众观影有参考作用。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客观的评分存在,豆瓣、猫眼也是“生意”,也是企业在做平台服务。有些评分和市场的表现却是背离的,评分很低,结果票房表现不错,评分高的,票房表现反而一般。所以说,评分体系也未必完全能够左右电影市场。

整体来说,豆瓣主要影响的还是大都市观影人群,文艺青年。当这个影响扩散到普通人群、或者三四线人群,作用就有限了。

谈“网络影评委员会”

不存在统一口径

北青报:为什么想要成立这样一个组织?是因为“豆瓣影评事件”吗?

张颐武:那倒不是,网络影评委员会已经筹备了一年多。这几年网络影评影响越来越大,对观众的影响也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历来关注群众影评、业余影评,对这个新增部分当然很关注。

现在成立跟“豆瓣影评事件”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影评“国家队”。

北青报: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现在有多少人?主要做什么?

张颐武:其实就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下面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更像是一个同业学会,针对一些议题召开会议沟通研究。理事成员有十多人,除了理事成员,还会联系很多影评人。

主要工作就是沟通和交流,电影业界与影评界总有点“敌视”的感觉,业界很怕网络影评一骂就没市场了,所以他们之间也需要一些沟通。还有就是不同影评人之间的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

北青报:交流太多,会变得“统一口径”吗?

张颐武:目前来看,网络影评非常活跃,不可能同质化。另外,委员会成立就是为了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像导演一样,每个导演的作品都不一样,每个影评人写的影评也都不一样。导演协会一直存在,张艺谋和贾樟柯的片子就变成一个样子了吗?(笑)作家协会一直存在,刘震云和莫言的作品就变成一个风格了吗?

评论者当然不会因为参加了一个协会,就写一样的评论,同质化不会因为学会的出现而出现。

编辑:秦云

< 0 1 0 2 0 3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