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首部北京版小学“国学教材”改版完毕 透出浓浓京味儿
审定:
“第一个螃蟹”不好啃
此前广东和广西已通过地区传统文化教材审定工作,随着教育部传统文化进高考政策的推出,预计今年将有大批省份开始审定地区校本教材,以推动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建设工作。其实,北京才是国内第一个审定传统文化教材的地区。而本次将要送审的“北京版”教材,其蓝本是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通用版),此版本早在2011年即通过“北京市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此次即将送审的新版教材,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制化”而来。据张健介绍,由于修改增添的内容超过了30%,按照相关规定,需要以“新教材”的身份重新送审。另外,课题组编著的广东版和广西版传统文化教材均已通过省教育厅地方教材审定。
“我们课题研究历时12年,最难的就是教材编写。做一套教材真的太不容易了,大家首先要解决学科教育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是课程结构,之后还要考虑创新研究和地区文化渗透教学,最后才是编写和试用,后面还要有多轮的修订和改版。”张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总编之外,国学专家、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等群体一个都不能少。
编写不易,审定也是困难重重。2009年至2010年,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弘扬方兴伊始,但国家还未颁布明确的传统文化教育纲要,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认可程度普遍不高,更别说要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问世后,尽管北京市率先组织了专家对教材进行审定,但还是有许多专家委员持观望态度,表示应小心慎重。有的专家认为,我们国家已经几十年没有开设过国学课了,也从没有过这方面的专业教材教案,这套教材的诞生可以说是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的成果。一旦进入学校课堂,能够被怎样使用、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得而知。
“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前没有任何的借鉴,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专家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书籍的编订也都有很多的争议。”张健举了个例子,《弟子规》中有一句为“亲有疾,药先尝”,不少专家对此就有所质疑,“父母生病了,让孩子先尝药,这不是一种误导吗?”而其实,这里所说的“药先尝”尝的是药剂的冷热温度。
教材审定一时间陷入僵局,凝结着100多位学者心血的国学教材,面临着“胎死腹中”的结局。
之后,在一次关键的评审会上,北京市教育学会第七、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时任专家组主任的张凯先生力排众议,慷慨陈词,他不仅列举了孩子们学习国学可以获得的立竿见影的益处,更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阐述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数十年乃至百年后的中国,会带来怎样巨大的影响。“张凯先生说,‘国学延续的是国家的文脉,即使将来教材的使用上会出现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也应该让它先进入学校进行使用,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像孕妇生孩子,知道孩子手脚不一样长,能不能让她先生出来再给孩子治呀!’”对张健来说,老先生充满激情和鼓励的话语,至今言犹在耳。
遗憾的是,教材审定完一年后,张凯先生仙逝。在去世之前,老先生还受课题组委托,组织北京专家编写了教材中的中国玉文化、瓷文化和北京地区文化等相关部分的内容。“内容收上来,先生却已经不在了。”提到这位为“国学教材”推广不遗余力四处奔走的老先生,张健充满感激。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首批全国传统文化课题实验区的通州、大兴,认真完成了第一轮的标准化课程实验工作,还重点参与了教材改版和教材教师手册的编写工作。此外,通州的传统文化“三步六正”教学法也得到教育系统的普遍认同而大范围推广。北京为“十二五”阶段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实验工作,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和标准化课程实验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起到示范区的标杆作用。
编辑:梁霄
关键词:首部 北京版 国学 教材 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