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当留守儿童有了“童伴妈妈”:弥补亲情上的缺憾
笑声中开始,哭泣中结束。每一年春节,苗苗一家都是如此。张新民和苗苗住得最近,能关照的自然多些。“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姑娘,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5分,语文93.5分。”在张新民背出的10多个孩子的成绩中,苗苗的是最高的。
张新民说,每次她给自己的孩子买零食的时候,都会给苗苗也带上一些。而一旦哪种零食,她的妈妈也给她买过,她就特别兴奋,“张妈妈,你和我的妈妈一样,真希望她也在我身边……”
有了“童伴妈妈”,苗苗的心事没有之前重了。“之前,一提到自己的妈妈,苗苗就掉眼泪。”张新民说,妈妈,是苗苗平时最不能触碰的“泪腺”,而“童伴妈妈”让苗苗有了暂时的依靠,忘记了痛苦。
有一次,在“童伴之家”的课程中,苗苗玩得非常开心。兴奋之中,当着同学的面,大声冲张新民喊了一句:“张老师,我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妈妈。我妈妈回来的时候,你就不是我的妈妈了。”
全班哄堂大笑。张新民也笑了。这对她的职业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只要有人告诉她,她就一定能行
一年前,“童伴妈妈”何群与在浙江做生意的丈夫告别,回到了他们的村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高庙子村,照顾年仅4岁的孩子。
何群做这份工作的初衷,是方便照顾自己的孩子。而真正成了一名“童伴妈妈”后,她又感到庆幸,“这是一份做好事、能上瘾的工作!”
工作不久,何群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名小女孩跑来诉苦,“何妈妈,我的压岁钱被偷了!”
这名小女孩说,几百元压岁钱不翼而飞的前一天,邻居家的孩子花花恰好到她家做客。她试探性地问过花花。花花大怒,不再理她。
何群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开始对花花进行家访。原来,花花的父母已经离家务工1年多,花花一直被寄养在伯母家里,“这个孩子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因为超生,家里被罚了很多钱,也因此欠下很多债”。
为了还债,花花的父母不得不带着小儿子到新疆打工。“她的伯母有个孙女,经常对花花指手画脚,伯母对她也有防备心理。”时间久了,花花变得非常压抑,开始和村里的“小青年”厮混。
在了解了花花的经历后,何群不胜唏嘘。“这不是她的错,这孩子很可怜。”
何群找到花花,提到了压岁钱的事情。花花低头沉默。何群并没有着急,而是给她讲了课本上“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告诉她要勇于承认错误,“你说出来,我们一样继续关心你。”
“哇”的一声,花花哭得很伤心。“何妈妈,我感觉妈妈不要我了。我好孤单,没有亲人。”何群抱着她,任她发泄情绪。
之后,何群便与花花保持着密切沟通。她发现,花花是一个很爱美的姑娘,便问她:“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想当明星!”
何群鼓励她:“当明星没什么不可以。但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从这里走出去!”
现在,花花已经到镇上念初中,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成绩还处在中游水平,却是最刻苦的一个,“只要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做,她就一定能行!”
编辑:梁霄
关键词:留守 儿童 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