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当留守儿童有了“童伴妈妈”:弥补亲情上的缺憾

2017年02月03日 10:51 | 作者:梁霄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儿童不再留守,妈妈不再“童伴”

在一次“童伴之家”的课程中,何群组织孩子们画一画全家福。不少孩子都交上了令人称羡的“作品”。一名小男孩却小声问何群:“我可以画自己和爷爷吗?”何群笑着说:“当然可以。”

这名小男孩叫壮壮。这件事情后,何群开始重点留意他。原来,壮壮出生不久,父母便离异。后来,还很年轻的母亲回到贵州老家,开始了新的生活,父亲受打击严重,精神抑郁,离家出走,已被登记为“失踪人口”。

壮壮和爷爷生活在村中的危房里。除了爷爷,他唯一的亲人就是“何妈妈”。第一次家访的时候,“我问他有妈妈吗?他说没有。问他有爸爸吗?他说没有。脸上完全没有表情。”

细心的何群开始观察壮壮的生活,逐渐发现他和小伙伴一同玩耍的时候,并无防备,反而很活泼,但一接触成年人,就变得沉默。一次,一名爱心人士来到村里的小学捐献,壮壮作为受捐人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你去那间教室里面等一等”。当校长、何群和爱心人士来到教室后发现,壮壮一动不动地站在教室的中央,“我第一感觉还以为他犯错误了,像罚站一样。”这一幕让何群很是心酸。

后来,当“童伴之家”开课时,何群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壮壮。“每次做‘击鼓传花’游戏,我都会故意让红花落在他手里,让他表演节目。”渐渐地,壮壮开始当众表达自己。

“由于要开导他,必须和他聊天,但又不知道该聊什么。”何群担心聊家庭会伤害到壮壮的自尊心,便开始和他聊动画片。

“你喜欢什么动画片?”“铠甲勇士,他们有神奇的力量!”

“如果你有神奇的力量,想干什么?”“我想让家里的房子变得好一些,让爷爷生活得幸福一点。”

如今,壮壮开朗了许多。在何群的一次家访中,他还提前跑到路上等她。“后来才在知道,那条巷子里的狗多,壮壮提前过去陪我一起走。”何群说,壮壮这一个小小举动让她感动了很久,“我知道他在改变,也知道我终于走进了他的内心。”

尽管何群觉得成为一名“童伴妈妈”,是她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但她依旧希望,能有这样的一天:儿童不再留守,妈妈不再“童伴”。(为保护当事人,未成年儿童均为化名)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留守 儿童 亲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