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治霾京津冀能向珠三角学点啥?调结构是“法宝”

2017年02月06日 09:1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调结构”是珠三角治霾“法宝”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认为,每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成因,都不外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和执法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

关于珠三角区域率先达标的治霾经验,刘炳江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没上升,还在下降。“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二是能源调整比较早,执行比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我国是最早下降的,从2005年起,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是最高,“机动车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三是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现“阅兵蓝”就借鉴了珠三角经验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设立的‘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项目,在珠三角地区建设了我国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日前,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召开的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又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和实践,不但对区域需求做了很好布局,而且与高水平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期联系,为我国深入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及环境管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据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还联合环保部等8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试点工作,重点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创新,集中开展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研究。其中,科技部、环保部、广东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与实践,建立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引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说,挥发性有机污染VOCs是PM2.5和臭氧治理的关键污染物,深圳在治理VOCs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08年开始,深圳连续做了三次VOCs排放调查,“已非常清楚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排放量从多少降到多少”,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氮氧化物与VOCs协同减排关系,既降低PM2.5又控制住臭氧污染。“这都需要加强城市间相互学习,及科研单位科技的支撑。”

据介绍,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科研成果为全国快速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也为其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先进经验和示范,使京津冀等地区树立信心。如按照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目标,中国环科院牵头组成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体,突破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为“APEC蓝”“阅兵蓝”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治霾 京津冀 调结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