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瞭望:治理懒官是治吏的重中之重

2017年02月21日 10:33 | 作者:李松 | 来源:《瞭望》
分享到: 

把脉“庸官懒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推进“打虎”“拍蝇”反腐,多数落马干部会有各种各样的贪腐情节,有一些干部则因为不敢担当、不负责任而落马。

比如,2014年8月18日,湖南省原政协副主席童名谦被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其没有恶劣的贪腐情节,但因为不敢担当、纵容舞弊,被视为“庸官懒官”的典型,成为十八大后首个因玩忽职守而获刑的省部级官员。

从现实来看,“庸官懒政”具有三种典型表现形式——表现之一:消极逃避,不作为。少数干部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或怕工作失误、冒风险,也怕触及利益、得罪人,遇麻烦绕道走,明哲保身,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等等。

表现之二:不善学习,懒作为。少数干部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力。而自己也缺少想学习想干事的积极态度,得过且过。

表现之三:虚张声势,假作为。缺少办实事之心,装样子,虚张声势,搞形式主义应付上级,还要制造积极努力、风风火火的假象。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庸官懒政”的出现源于多种因素。比如少数干部,因知识水平、年龄等影响,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较差;少数干部能力水平欠缺,没有干事创业、主动履行职责的过硬本领,工作上力不从心。

再比如,少数干部尽管有能力,但认为工资、福利不高,宁愿不做事、少做事;有些干部看到别人换了房子、买了车子,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平衡”,等等。

“庸官懒政”的根子,还是源于干部思想抛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第一驱动力。理想信念淡漠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就缺失了,不作为和庸懒散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不小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权力与责任一般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自我管理,如廉政和以身作则,这是权力与责任的底线。二是做好本职工作,保证不出差错,这是称职的起码标准。三是不断优化管理系统,既不是一人专权什么事都管,也不是只要管得不出事就停步不前。”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

在齐善鸿看来,那些不作为的干部,只是把住了底线标准,还做不到称职水平,更谈不上连续优化。这样的干部,没有履行自己的管理责任,没有产出相应的治理绩效,也没有让优秀的管理成为组织的无形资产,没有落实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庸官懒政’后果严重。”齐善鸿分析说,“一方面,会导致干群关系疏远。尤其在基层,群众遇到任何困难、想法和要求,最先会向基层党员干部求助。但如果部分干部对群众反映的情况、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伤害群众的感情,疏远干群关系。”

“另一方面,会导致群众信任度下降。”齐善鸿说,少数干部在工作中拖拉、散漫,会使党的政策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庸官懒政’影响了改革效率,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误解隔阂,妨碍发展。”全国宣传干部学院秦强研究员认为。

“庸官懒政”给人民生命及公共财产造成的损失也不可小视。比如,一些地方频频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公共财产损失,其原因之一就是那里的干部存在庸懒散问题,不懂也不愿意深入安全生产第一线去动脑、动手解决种种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问题。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干部 治理 庸官懒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