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瞭望:治理懒官是治吏的重中之重
落实干部“能上能下”
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相关政策,需要针对“不作为”,治理“庸官懒政”。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治懒”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2014年起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整治活动,多地还在省级层面下发了专门针对懒政、官员不作为的治理文件。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旨在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治吏’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治理‘懒官’是重中之重。”韩春晖说,“当前中国改革发展不进则退,不能容忍、放纵不作为的现象蔓延滋长,以免贻误改革良机,延误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竭力消除‘庸官懒政’存在的土壤。”
韩春晖说,有必要强化监督机制,既加强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也要加强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比如开辟渠道,让群众和媒体参与对政府部门履职的评价,实现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等等。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现在一些干部不敢为是怕惹事,应该在治理“庸官懒政”的同时,健全并实施容错机制,创造良好政治生态,让他们敢干事、能干事。
“在对干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要通过完善选人用人标准、完善考核办法,使履行管理责任和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成为干部与组织考核的重要标准。”齐善鸿说,要制定和落实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尤其要突出激励作用,并通过职位升迁、提高物质待遇等措施,及时褒扬敢担当、能干事的干部,把述职和考核标准落实在实际效果与管理改进提高方面,让安于现状的占位者“让位”,让碌碌无为的平庸者“下课”,使善为、能为者得到提拔重用。
“积极促进干部钻研业务,使他们不仅‘为官有为’,而且‘为官善为’。”齐善鸿建议,“大力曝光不作为的庸官懒官,使权力既关在笼子里又运行在阳光下,就能形成积极有为、激流勇进的干事氛围。”
在齐善鸿看来,要解决“庸官懒政”问题,最终要依靠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政治立场、道德垂范和管理优化”等考核干部的核心标准,不仅仅是给干部提要求,还要抓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政府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监督有效、考核到位,增强干部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倒逼行政机关养成‘马上办’的工作作风,让为民服务的理念扎根于‘公仆’言行之中。”齐善鸿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干部 治理 庸官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