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80后女科学家被称“北斗女神”:另类科普迷倒中学生

2017年02月27日 10:2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主页上我们可以找到对徐颖的介绍:结合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在国家二代导航专项中承担的任务,以完成工程任务为主线,研究了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在多源信息/信号辅助卫星导航增强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仅是把这些专业的词语搞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徐颖口中,她觉得这一切“都是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生期间,导师接了一些跟北斗相关的课题,后来正好赶上中科院成立了导航总体部,就去了”。

听起来就像“中午想吃粤菜,身边正好有家粤菜馆”那么简单。

徐颖的这种状态大概跟她奉行的这句话有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脸谱化的生活”。

作为一个80后,徐颖说自己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对他们一代人的诟病:“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总之他们就是“垮掉的一代”。

“但是,现在我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徐颖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样子,现在搞科研的很多人是80后,那么这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就带上了80后的成长烙印。

“搞科研确实是辛苦的,但是不一定就必须得和牺牲、奉献、清贫挂钩。”徐颖说。有的人去公司可能立刻就能拿到比现在更高的工资,留在研究所里虽然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却能感受到更多的国家需要,能帮到更多的人,同时社会认可度也更高,这些又是去公司无法获得的。“做什么,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徐颖不希望别人“脸谱化”自己,当然也不会“脸谱化”地看待别人。一次一个女孩子要报考徐颖所在单位的研究生,在面试的时候徐颖问这个女孩子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女孩子的回答给徐颖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卫星很有意思”“我就是想搞清楚它为什么挂在天上不掉下来”……

从这样的回答中,很明显能看出这个女孩子对卫星导航领域了解并不多,但是“她非常的真实”,徐颖说,通过对这个女孩子的了解,发现她对这个领域不仅有特别真实的兴趣,还有强烈的学习热情。现在这个女生不仅在徐颖这里顺利地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而且也留下来继续做科研工作。

要让科学发展有更肥沃的土壤 科普让女科学家成了“女神”

“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大家喜欢做什么?我自己比较喜欢看恐怖片,那样比较有感觉。雷电和恐怖片更配哦。那么雷电和什么不般配呢?不错,就是卫星发射。卫星发射的时候,火箭箭体中装满了燃料,一点点火花就能引起箭体的爆炸。”这是徐颖演讲时的一个片段。

徐颖这么年轻就在科研上就小有所成,在不少人眼里,她应该走一条更加符合常理的道路:埋头科研,争取更多、更快地出成果。但是她现在时常有演讲,而且还经常语出惊人,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儿不务正业?”

“科学的发展最重要的不是某个人快速做出了科研成果,而是要有一个好的土壤,大家都投入到科学中来。”徐颖说,听讲座的不是大学生就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如果都是科学术语,学生们不仅听不明白而且可能会对科学失去兴趣。

这大概跟徐颖一贯的想法一脉相承:“科研工作本身并没有比其他工作更加神秘、更加重要。”在她看来,科研工作也应该跟其他工作一样,可以让普通大众知道和了解。“要走出神秘、走下神坛”。

要让科研走出神秘、走下神坛,要想让科学发展的“土壤肥沃”,必须有更多的人敢进科学这个门,并且对科学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科普。

而且在徐颖看来,做科普不能集中在几个少数擅长做科普的人的身上。“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做科普,跟大众分享自己的工作。”徐颖说,科研工作者在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时一定是最权威的、是解读的偏差最小的。“很多航天方面的大工程,大众对这些有好奇。你(科研工作者)告诉大家这些东西,总比他们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更正确、更正规”。

所以,当接到给普通大众做科普的任务时,徐颖不仅会做好准备,而且会想办法寻找生活中的例子,用更多的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话来讲科学。只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都从事科普,才能形成一种比较好的科学氛围“不再神秘,同时对科学保有一种最基本、最客观的尊重”。

可能正是由于没有人像徐颖那样做科普,所以徐颖火了,甚至成了网红。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女科学家 科普 中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