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媒体:好教材?坏教材? 性教育吓住了谁
但她带着教材走进学校,又发现自己想得太美了。
“老师,为什么电视剧里刚出生的孩子浑身都冒血,他会疼吗?”
“为什么非要男女结婚啊?我和女同学不能在一起吗?”她自己6岁的女儿也问道。
这些问题让韩雪梅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母亲会因为“为什么要和爸爸一个被窝”的问题给她白眼,得到性知识的唯一场所是村头的公共厕所——在那里,姐姐们会聊些“大人的事”。快40年过去了,很多性教育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
针对教材“太直白”“下流”的质疑,编写《珍爱生命》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回应称,“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
这也正是韩雪梅的担心。她知道,有小女孩曾反复遭遇父亲性侵,但每次和妈妈哭诉,只会说“爸爸打我”“爸爸弄疼我”,这样的表述长时间得不到重视。
有家长选择只告诉孩子哪里不能碰,这种做法反而令很多专家担心。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委会委员、深圳性学会会长陶林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给予规范、严肃的性知识,他们就会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遮遮掩掩、一知半解反而勾起好奇,再加上媒体、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性信息,才可能诱发危险的尝试。
陶林在初中组织性知识科普大赛,结果,台上的学生严肃地抢答、思考,台下的成年人反而偷笑、议论,想歪的并不是孩子。
韩雪梅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孩子也都严谨而轻松地对待性教育课程。
3月10日下午,北京同心实验小学的性教育课照常开始。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卢新晨要开讲“月经和遗精”。
“女孩子第二性征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瞬间,十几只小手举起来,“腋毛!”“错了,再想想。”“是月经!”
面对“你们谁见过带血的卫生巾”的问题,十几个女生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而当卢老师将卫生巾画在黑板上时,后排的一个男生笑着大喊,“老师,你这也画得太丑了!”
“月经是很正常的,不脏,不恶心,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它?”当卢新晨问出这句话时,孩子们整齐地大喊出了:“不怕!”
韩雪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果是首次上课,听到“阴茎”“阴道”这些词时,一年级的孩子能齐刷刷地读出来,反倒是五年级的孩子可能会低头翻书,甚至有孩子课前跑来问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不是不能讲。
“我们要帮孩子树立起科学的观念,性的知识和生病、排泄一样,都是正常生理反应,不值得羞耻,这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性学家方刚表示,北师大《珍爱生命》读本在这方面并无不妥。整体上看,“是小学阶段最好的性教育读本”。
韩雪梅6岁的女儿也是这套读本的忠实读者。读完整整11本书,孩子最好奇的问题是,“妈妈,那么小的子宫怎么能装下这么大的我啊。”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性教育 吓住了谁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