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大学生求职:超5成受访者发现五险一金不兑现较常见
65.8%受访者表示网上虚假招聘信息缺乏监管是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原因
“我周围有的同学会看学校各处角落里贴的招聘广告,就一张A4打印纸,只留联系人手机号码,看起来很不正规。”陈晓宇觉得,求职被骗更多是因为学生自己缺乏防骗意识,而4年的大学生活中也并没有人教授“防骗技能”。
“中介比较坑人。”商东奇就是因为一个“牵线人”的介绍,才不得不做现在这份辛苦又无聊的工作。“找工作这事儿,最可信的还是知名企业的公开招聘信息,其他的都要仔细甄别”。
裴颍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习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里找实习信息。“但很难说都是靠谱的工作,毕竟社交媒体是任何人都能注册账户和发布信息的”。裴颍觉得,如果学校和老师能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就好了。
关于容易出现求职陷阱的渠道,受访者列出了以下几项:街头小广告(61.2%)、中介公司(54.1%)、社交平台信息(38.3%)、校园招聘会(37.9%)、平面媒体广告(29.9%)、熟人介绍(22.1%)和专业招聘网站(19.1%)等。
陆瑶指出,黑中介、没有资质的求职平台和自称有一定人脉资源的推荐人,通常是最易使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大学生在求职中被骗,一是求职心切,并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盲目选择;二是缺乏对自身求职的合理定位,在求职中轻信高薪、好职位、有户口等的夸大宣传,却未及时核实信息真伪”。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原因有:网上虚假招聘信息缺乏监管(65.8%),企业欺骗毕业生的违法成本过低(65.6%),缺乏识别真假的能力(48.8%),校方组织招聘会时缺乏责任意识(40.9%)和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缺少防骗指导(31.1%)等。
在求职被骗后,66.1%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曝光维权;56.5%的受访者选择报警求助;52.3%的受访者会向校方反映;12.6%的人选择忍气吞声。
60.4%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到处乱撞,再换工作的时候肯定会多留个心眼儿。”商东奇表示,再有机会去应聘,一定会提前多方面打探好公司的信息,最好能找到知名企业的职位。
陆瑶建议,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就业信息要由近及远,首先要重点关注院系和学校所发布的校招信息,再通过正规的网络招聘平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招聘信息并未对职位、薪酬和户口有详细的说明,需要认真找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了解。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试用考察的时间往往是一周到一个月,如果遭遇实习期延长,可以提前咨询自己所担心的问题,并且要有风险意识,慎重决定”。
哪些措施能尽量避免大学生求职被骗?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60.4%),步入社会前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55.4%)。
其他建议还有: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44.7%),不要将重要证件作抵押(38.9%),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34.8%),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各项条款,慎重签约(34.2%),在可靠的平台上求职,提高保护意识(28.4%),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28.3%),以及求职中有吃不准的问题向辅导员及就业办老师请教(18.2%)。
50.6%的受访者建议校方举办招聘会前要对企业信息详细核对,各环节严格把关。
陆瑶呼吁,各高校各院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扶,能够在求职季初期提前给学生们宣讲各类就业政策和求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要提醒注意求职陷阱,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被骗影响到了求职进程、造成了就业困难,可以向学校和院系求助,得到就业重点帮扶,争取把被骗对自身求职的影响减到最低;如果遭遇财产被骗,要在第一时间报警”。陆瑶提醒大学生保留所签订的劳动协议或合同,以保证出现劳动纠纷时能够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 王品芝)
编辑:梁霄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 五险一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