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揭秘候鸟医生:救治超5万只 为每只鸟写病历

2017年03月31日 17:04 | 来源:澎湃新闻网
分享到: 

令人惊喜的是,2016年的11月中下旬,“小白”出现了。相隔不到一米,激动的李春如伸出手想要摸摸它,也许是很久没见,“小白”有些怕生,一点点往后退,“我慢慢靠近,摸到了它的翅膀”。

李春如对它说,跟我一起回家吧,“小白”像是听懂了,“这时候另一只白鹤飞过来叫了几声”,李春如说着笑得眼睛一眯,“我高兴啊,那应该是它找了配偶,最后它没跟我走,但飞回来在我头上转了几圈”。

从“穷医生”到“鸟医生”

每年的11月到来年2月,是越冬候鸟到达都昌湖区的高峰时期,入院候鸟数量也达高峰。

“同时入院的候鸟超过十只我一个人就忙不过来”,李春如站在候鸟医院的手术室内,拍着自己用木头做的的手术台说到,“比方说做手术要有人帮忙按着鸟的翅膀、爪子和头,都要请人帮忙”。

入院候鸟数量的增多,也意味着所需的花销更多。

据李春如介绍,35年来自己花在护鸟上的钱已近百万元,“一年药品食品大概需要12000元左右,最大头的是人工费,按现在小工的市场价计算,一天一人就要150元”。

事实上,李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在成为候鸟医生之前,李春如曾在都昌县人民医院、多宝乡医院当了近20年“穷”医生。

李春如早年丧父,母亲独自将他和两个姐姐拉扯长大,辛苦供其念了小学、初中。“成绩好,会读书”的李春如于1961年考上了中专,在当时的九江卫校学了3年内科,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都昌县人民医院当医生。

在县医院工作的近三年里,李春如有几个孩子先后出生,家庭开支变大,他觉得在县城压力太大,花钱多,于是举家搬至多宝乡,在乡医院做起了医生。

1980年,小儿子李华艳出生,李春如的医生生涯也就此中断。

恰逢计划生育政策最严年代,总共生育了7个子女的李春如,带着妻儿“躲”回农村。

为了生计,李春如开始琢磨经商,做得最成功的是倒卖化肥。李春如称,在当时计划经济下,自己通过私人关系以出厂价买来化肥,再以低于定价1到2元的价格卖给农民,“赚了一些钱”。

李春如陷进回忆,语速明显变快,像是有些不好意思,语气又略带得意,“做了不到两年吧,赚了一二十万,那时候是很多的,再就不做了”。

原因在于,他还是过不去自己的“良心关”。在李春如看来无商不奸,自己赚的都是不义之财。短暂经商赚来的钱并没有根本改善李家的生活。

对于父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护鸟,李华艳表示,因年幼印象并不深,但母亲和两个哥哥对父亲的“抱怨”让他记忆深刻。

“人都没饭吃,怎么还管鸟”,李华艳复述了当时家人对父亲护鸟的不理解。那时,李春如不到50岁,是一家之主,肩负赚钱养家的责任,“但我爸他对钱没什么概念,他认为自己是文人,文人不都是穷嘛,他也不适合经商,觉得商人以最大化利益为目的”。

李华艳说,父亲性格直爽、单纯,身上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李春如则说得更为直白,“我觉得我护鸟,是真心喜欢,也是在还清之前的罪孽,就是赚了那些不义之财”。

不仅是家人,来自其他村民的质疑也是常有的。李春如回忆,别人都说我是傻子,钱花哪不好,要投到护鸟里。类似的话连儿子李华艳都听过很多,“有的时候鸟会吃村民的鱼或稻子,造成损失,村民会用网捕鸟或毒鸟,但我爸就会阻拦,这妨碍别人了,常会被说多管闲事”。

这些“闲话”都被李春如一一过滤,他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儿,就把“认定事情绝不回头”演绎到极致。

“要为了赚钱,谁干护鸟啊”

一本本用长尾夹固定成册的救治记录,被李春如妥帖收藏在家中卧室的书架上。

谈起自己救治的5万多只候鸟时,李春如是自豪的,“这是很大的数字了”。

但35五年的护鸟经历让他意识到个人的力量与付出终究有限,护鸟事业的现状、护鸟人的现状仍然艰难,“我是喜欢才做护鸟这个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没有钱很难搞救护”。

编辑:梁霄

关键词:候鸟 医生 救治 病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