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微信直播代扫”引热议 网络祭奠传递真感情
网上祭奠的那些事儿
据了解,随着人们思想方式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网上祭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用户也在不断增长。以南京雨花功德园的网上纪念馆为例,短短几年中,建馆人数持续增长。如今,稳定用户已达到上百人。
故事一:英雄
今年66岁的赵震打开电脑,进入“网上纪念园”的页面,对着屏幕上弟弟赵雷的照片陷入了回忆。
上世纪70年代,为救一名落水儿童,年仅20岁的知青赵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英勇救人的事迹也在南京广为流传。
今年3月,随着网上纪念堂的开通,他们一家有了纪念弟弟的新方式。
看照片、写诗、留言、献歌、“点蜡”、“敬香”、“献花”,赵震全家、当年和弟弟一起插队的知青,以及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着这位逝去的英雄。“虽然诗歌我写的不多,但都是有感而发的,心里全是感动。”
“选择网上祭奠很方便,我想我弟弟了就点开看看,不用顾虑我在哪里,天气怎样,有没有足够的时间,随时都能祭奠。另外,在我看来,网上祭奠和到现场去没什么区别,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所以现在一般情况下我都选择在网上祭奠我弟弟。”
赵震全家都喜欢这种网上祭奠的方式。他觉得这是与时俱进的新举措,非常符合现在的潮流,也会帮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清明节,认识许多值得尊敬和铭记的人。同时,他也希望弟弟赵雷舍己救人的事迹能为社会多增添一抹正能量的色彩。“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精神。”赵震的话里透着真诚。
故事二:遥寄的思念
和赵雷一样,王先生也给自己过世的父亲开设了网上祭奠馆。
1999年,因为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老家远在内蒙古的王先生和妻女选择到北京打拼。繁忙的工作、遥远的路途、孩子的学业、短暂的假期……王先生不禁感叹:“回家都快成奢望了。”
“后来我听说有在网上纪念亲人的,所以就给父亲建了一个电子墓地,没事儿就点个虚拟蜡烛、写个感悟。这样我对父亲的思念也算有个地方宣泄。”
在王先生看来,传统祭祀形式如烧纸,在增加火灾发生几率的同时也会污染环境、加重雾霾,自己还会多一笔额外的花销,“在网上祭奠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方便快捷,安全绿色。”
编辑:梁霄
关键词:微信 直播 网络 祭奠 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