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微信直播代扫”引热议 网络祭奠传递真感情
“我得让我爸知道我惦记着他呢!也算是给自己一点安慰。”说着说着,王先生的声音开始哽咽。
虚拟的网络,虚拟的蜡烛,虚拟的鲜花,却藏不住赵震和王先生最真挚的情感。
故事三:“微博入殓师”
当赵震和王先生在网上纪念馆祭奠自己的亲人时,小林则用另一种方式“为每个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
小林曾是一位程序员,也是微博“逝者如斯夫dead”的创始人。
从2011年7月3日创办至今,每周一到周五晚10点,一条记录逝者生平、引发读者思考的微博就会被发布,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称他为“微博入殓师”。为什么一定要在晚上十点发微博?小林觉得:“晚上更适合看一些感动类的文章”。
坚持6年,现拥有22万粉丝,发布1000多条微博,记录上千位逝者的故事,小林的微博逐渐变得沉甸甸的。“我发现这种方式真的会帮助到一些人,大家会对我表示感谢,我也感觉挺开心的。”粉丝的支持让小林充满感动,他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更多志同道合朋友的加入,也为粉丝们带去了更有质感的服务。
每天,小林的微博都会收到20多条私信,每一条都记录着鲜活生命的离去,每一条的背后都有发人深省的故事和充满张力的情感。这20多条留言,小林和微博小编都会仔细阅读,本着对22万粉丝负责的态度,偏向正能量引起思考的故事将会被采纳,成为每晚10点在微博上被小林“入殓”的人。
2016年的平安夜,一位粉丝的投稿让小林和他的团队感触颇深:“我在私信里跟这位粉丝聊了很久,一个很温暖的女孩。她的第一个病友因白血病于2012年去世,去世时年仅12岁。这位粉丝说‘欢庆的日子总是想到她,我是她的知心姐姐,而她更懂我。’”
生与死的话题总让人感觉压抑和沉重,但小林说:“虽然每天‘接触’死亡,但我已经习惯地将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来进行。我只是一个逝者故事的记录者,不是死亡的参与者。如果看到跟自己有类似的故事会产生共鸣,很多故事看多了,发现大家活法都差不多。”
小林的粉丝也表示,自己喜欢这种“入殓”的方式:“我每天晚上都能收获满满的感动,也让我倍加珍惜生命和亲情。”
对于“代客扫墓、微信直播”和网上纪念堂的祭奠形式,小林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对于代客扫墓,如果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去墓园里扫墓,现在突然有事回不来了,即使在远在天边的家里再怎么祷告点蜡烛烧纸,也还是不如延续之前的形式来得放心。一些祭祀网站的存在是比较合理的。但我总认为,谁天天怀念过世的人呢?时间又不会逆流,人总是要向前的。”
“晚安,感谢大家的点蜡祝福。”这是他每条微博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知道,小林又讲完了一位逝者的故事……
今年清明,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慰故人呢?(记者 刘一荻)
编辑:梁霄
关键词:微信 直播 网络 祭奠 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