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父代子尽孝 五旬汉子跨越千里演绎“最美亲家”

2017年04月06日 13:49 | 作者:袁慧晶 萧海川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病人能有这样的亲家翁,真是好福气!”

记者问邵新运:“你一个不会伺候人的大老爷们,去照顾另一个大老爷们,心里别扭吗?”

这个耿直的山东汉子坦承地说:“开始是有点。但亲家亲家,就要亲如一家嘛。”

三个多月以来,邵新运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

清晨六七点,帮吉苏华刷牙、洗脸,擦拭身体;

走3里路,到吉家拿上两个人的早饭,再赶在9点前返回医院;

之后就守在吉苏华身边,盯着吊瓶里的药水打完;

下午一点多,带着亲家公,到户外晒晒太阳、聊聊天;

夜里,老邵就睡在病床边,还要起身换四五次便盆和尿壶……

吉苏华的主治医生陈丽梅告诉记者,对于肿瘤晚期的病人来说,亲情的温暖十分关键,他们比健康人更敏感,更加渴望被照顾和重视。像这种瘫痪病人,照顾一两天简单,但持续下去很难。“之前也见过类似的温暖,但这种非血缘的亲家关系还是第一次。”

吉苏华曾是一名铁路上的乘警,是个刚强男儿。在邵新运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常常眼角噙泪。

“他在的时候,我像生活在蜜罐里。亲家就是亲家,再好的护工都没他细心。”吉苏华告诉记者,癌细胞转移到脑部后,自己常常头疼,邵新运一看见他皱眉,就会腾出一只手来帮他按摩头部,让人几乎忘记了他是个种地搬砖干粗活的汉子。

最艰难的时候,是吉苏华便秘十余天的那段日子。那段时间,邵新运三天三夜没敢合眼,不忘鼓励安慰吉苏华。主管医生、护士与病友无不感慨:“病人能有这样的亲家翁,真是好福气!”

相约一起去菏泽看牡丹

3月13日,邵新运见吉苏华的病情有所好转,“请假”回到山东菏泽鄄城红船镇的家,做起已经耽搁许久的农活。

记者在红船镇看到,其他村民家的麦田都浇了两遍水,而邵新运家的小麦只浇了一遍。去年秋收的玉米棒子还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房檐下,没来得及脱粒归仓。再不浇水,干涸的麦地将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堆积了近万斤的玉米发霉,一年的收成可能要付之东流。

为照顾亲家,耽误了自家生计,值吗?

“值!”老邵毫不犹豫地回答。在他的身后,有全家人的支持。

“刚回来3天,亲家公就打来6次电话。说临时请了一个护理工,他不习惯。”邵新运说,自己要快些赶回鹰潭。

对吉苏华来说,邵新运不仅仅是个“蜜罐子”,还是个“氧气瓶”。

陈丽梅告诉记者,3月29日上午,她查房时发现吉苏华陷入昏睡状态,这对于一个肿瘤晚期病人来说有可能是弥留阶段。但30日下午,昏迷中的吉苏华也许是听到亲家公次日就返程的消息,神奇地恢复了清醒。

4月1日清晨5点,邵新运抵达鹰潭车站。到儿子家大约5点半左右,没有停歇,邵新运就在厨房给吉苏华熬了稀饭,七点多一点儿就赶来医院。

看到半个多月没见的邵新运出现在眼前,吉苏华眼眶红了。放下饭盒,邵新运上前给了吉苏华一个温暖的拥抱。两个大老爷们,就这么安静地拥抱了两分多钟。

像往常一样,邵新运给吉苏华喂完了早饭。吉苏华明显食欲增加,一餐吃了两个花卷,喝了两碗粥。

“等病好了,带你去山东菏泽看牡丹。”这是邵新运常给吉苏华讲的一句话。邵新运说,每次在病房中,一说到这里,吉苏华就笑了,老邵也跟着笑了。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五旬 汉子 跨越 千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