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权衡:改变结构性失衡是全球化真正出路
现有全球化治理机制不完善
当下,很多人把英国脱欧、欧洲难民危机等问题,简单视为全球化退潮或者称之为“逆全球化”现象。其实,这些问题本身不是全球化出现退潮或者是逆全球化,而是在面临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去治理全球化、管控全球化。全球化结构性失衡,本身就说明创新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紧迫性、现实性。
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双刃剑,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市场化机制,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外部性问题,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等。在实现资源配置高效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和市场失灵问题,如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等。
因此,全球化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但总体上来说,全球化仍然朝着不断加快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投资、全球贸易和全球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全球生产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借此也整体实现了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分享全球化发展的红利,尤其是科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赶超优势,使得许多经济体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全球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和治理不足。它不是全球化本身的问题,更谈不上全球化的失败。只要科技进步不断加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断深化、全球跨国公司主导的投资贸易合作发展等三大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全球化进程就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事实上,截至目前,这三大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即使英国脱欧现象,本质上也是英国认为现行区域一体化影响了其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和深度,脱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高水平地拥抱和参与全球化。由此可见,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上一轮全球化发展中的失衡问题及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要通过加快创新和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以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和机制,更好地协调、引领和推动全球化继续健康发展。这是真正的出路和方向,而不是所谓的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
推动更加包容开放的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性资源配置方式,其微观主体即跨国公司必然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去参与全球化进程。从这一点来看,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都应当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同样是全球化红利的分享者。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各国参与、分享全球化的红利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与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客观上导致南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这里面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全球化本身,而是全球化的协调机制和制度设计不合理。我们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全球化主要是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这使得全球投资、贸易和金融规则主要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话语权。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现有全球经贸规则中拥有更少的话语权,现有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没有充分反映和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的局面,有可能得到改善。
从世界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性来说,任何一个积极参与全球化并分享红利的国家,其自身的发展也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2001年,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为0.53%,2016年这一贡献值达到了33.2%。接下来,中国还将为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等必将为推动全球投资增长、贸易引擎和金融稳定发展增添新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必然会拨开世界经济增长的迷雾,为失衡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实现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全球化 增长 世界经济 结构 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