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擦亮中华老字号 百年“质”造底蕴是否找到新着力点
当老工艺遇上新受众
——“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要买中式礼服,第一时间就想到去老字号,觉得手艺好,质量有保障。”北京的小刘马上要办婚礼,相继去了几家知名的老字号选购旗袍,“但真的去了,却有些失望——价格贵还是其次,关键是款式太老。”小刘坦言。
老字号,一直以其老工艺、高品质吸引着广大消费者。但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品牌某种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少老一辈人觉得“变了味儿”,又有不少年轻人觉得“太老土”。
统计数据同样印证了我们的调查: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介绍说,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大致上三分之一好过,三分之一勉强,三分之一艰难。
“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创新精神。现在一些老字号营销手段过于落后,不擅长使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营销。品牌塑造对于年轻人也没有吸引力。再加上在产品的技术和研发上缺乏投入,自然是把消费者越‘推’越远。所以老字号要想创新,需要走出墨守成规,吸纳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从而使老字号得以传承。”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系主任李自杰说。
创新,几乎是每一位受访专家都提及的“关键词”,但在走访中,也有不少人感慨,创新是好,但可别“跑偏”。
“现在很多老字号店里的东西,很让人‘摸不着头脑’——点心铺里卖烟酒,刺绣铺里又有明信片,感觉就是进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商店,完全变了味儿……”旅游达人芳芳有些遗憾。
在创新与传承间,如何才能找到抓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浙江龙泉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掌门人沈新培老爷子。
已近古稀的沈新培师傅铸了一辈子剑。炼钢、打铁、雕刻、打磨……这些铸剑古法,早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中。走进沈广隆剑铺,更像是进入一个宝剑博物馆,各式刀剑令人目不暇接。在一柄玄武剑前,沈新培介绍说:“这把剑工程费时6个月,经过手工折叠锻打至6000层,既让细化钢质颗粒结构严密,又使剑体坚韧锋利无比。”
时光荏苒,冷兵器时代早已远去。与此同时,经过精心设计、手工古法打造出的宝剑制剑成本太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过于“奢侈”。“时代早就不同咯,这种剑真正会买的人不多。”沈新培坦言,“有段时间,宝剑的销量受到冲击,有的剑铺甚至坚持不下去,关了店。”
变,必须得变!但问题是,怎么变?
“其实,只要朝着客人的需求靠一靠,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沈州,沈广隆剑铺的第五代掌门人,带我们走到剑铺的另一角,这里放着一些不同风格的剑。“我们将剑铺生产的剑定位成旅游剑(旅游纪念品)、武术剑、高端精品三类。”沈州说,“高端精品依旧遵循着古法制剑的理念,而其余两种在生产时会运用一些机械辅助,设计相对简单,价格自然降低许多。”
收效如何?沈州介绍说,2015年和2016年,“高端精品”仅售出3000把,而“旅游剑”和“武术剑”的销售量分别为13万和17万把,销售额是前者的2倍和2.25倍。
“老字号要创新,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并与受众的需求相契合。在长期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保持工艺、品质不变,适当在载体上创新,是一种相对低成本、高成效的方法。”尹杰表示,“就好比,卖宝剑的当然不能去卖巧克力,但却可以通过增加新款式、适当改变外形等方式拓宽销路。”
“老字号发展,必须要顺应技术的变化。我们还有这样一个创新原则: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于葆墀举例说,乌鸡白凤丸是同仁堂的名牌产品,深受欢迎,但是药丸大,携带和服用都不方便,就把它改为口服液和胶囊,既保持了原有的疗效,又克服了丸药的缺点,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 百年 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