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拿什么化解“无儿歌可唱”的尴尬
“课前一支歌”曾是不少“80后”的儿时记忆,如今,不少中小学的课前唱歌安排却取消了。
新华社记者日前在西部某省农村调研时发现,虽然近年来优质儿歌和青少年歌曲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还偏少,优质歌曲资源的匮乏甚至导致一些中小学取消了“课前一支歌”,一些乡村中心校还因此停办了歌咏比赛。
一位有27年教龄的校长面对记者“课前一支歌为啥不唱了”的问题,情绪有些激动地说:“课前唱歌能使学生一节课都有精神,我们以前唱两首,但现在不唱了,因为没有适合学生唱的,要么是歌曲太老,要么是太成人化。”
“有时一首成人歌曲甚至就消解掉学校两三个月的德育教育效果!”一些受访的教育工作者表示,歌曲也在传导一种价值观,而中小学生无疑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引领,现在不少流行歌曲随口就是情啊爱啊,甚至还有一些被改编的低俗歌曲在学生间私下流传。
一位5岁孩子的家长表示,对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好的歌曲可以陶冶情操,可孩子哼着“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抓个和尚做晚餐”,让人无奈之余又很担心。很多本是表达爱情的流行歌,却成了小朋友的最爱,更显示出“无儿歌可唱”的尴尬,
优质儿歌和青少年歌曲缺乏,不只是幼儿和中小学生文化生活单一的小问题,而是事关孩子品德养成与身心健康的大事。部分受访的教育工作者表示,一些大学生身上暴露出的偏执、自私等问题,其源头很可能在中小学,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德育教育与大学相比更为重要,而脍炙人口的好歌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无歌可唱”的背后并非中国音乐人停止创作儿童和青少年歌曲,也不是与时代特色吻合的正能量歌曲完全缺失,而是能被唱响的好歌不足,几年前,就有业内人士发出“五万首儿歌缘何无一唱响”的深思。
优质儿歌和青少年歌曲的不足,有其复杂性。首先,这一领域的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与流行歌曲比起来,儿歌和青少年歌曲从词曲创作、包装到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条仍不够清晰,不少文化公司的精力在于流行歌曲、流行歌手,一些少儿音像出版机构为求经济利益倾向于出版发行英语等教辅类音像产品,导致青少年歌曲的创作和推广略显单薄。
其次,缺少传播平台导致优质青少年歌曲难传唱。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可经常听到儿歌和青少年歌曲的还是“小喇叭”等坚守多年、为数不多的几档节目。平台日益增多,优质儿歌和青少年歌曲的平台却被压缩,缺乏有力的渠道,歌曲想脍炙人口确实很难。
编辑:梁霄
关键词:儿歌 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