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李凤民:醉心研究集水农业三十载,为着旱地绿色来

2017年06月14日 14:38 | 作者:柴秋实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旱地农业大幅提高单产奠定了科学基础

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幅度降低人口对土地的利用强度,从而缓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并逐步得到恢复——从这一思路出发,李凤民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旱地农业大幅度提高单产奠定了科学基础。

中连川乡野韭川村的村民孟克勤没想到,祖祖辈辈都很难在山上种好的玉米,在自己手里竟然长得这样好。

在这个海拔近2500米、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小山村里,农民们第一次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不仅是玉米,我们的小麦每亩年产量从过去的两百斤提高到现在七八百斤,变化大着呢。”孟大叔说。

这离不开李凤民教授和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侵蚀、生产力低而不稳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缺水。“黄土高原大面积远距离调水的可能性很小,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又十分贫乏。”李凤民介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就地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这就是集水农业。

“现在地里的粮食够吃,玉米啥的多了还能拿去卖,大家谁还去山上开荒啊?”在孟克勤看来,如今山顶上撂荒的土地多了,大山重新变绿了。

“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温度升高、降水减少,这一趋势的直接后果本应该是严重的植被退化。”李凤民告诉记者,统计数据却显示,在我国的半干旱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显著:从1978年的25%增加至1998年的29%,2010年达到46%,目前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

编辑:梁霄

关键词:李凤民 农业 旱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