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共享单车暴露骑行空间困境 部分城市无专用自行车道
这是一张从北京回龙观到上地的通勤路线图,跨越京藏、京新两条高速,直线距离6.3公里左右。对于回龙观的居民来说,如果选择公交,他们需要花费50分钟才能到达上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回龙观居民习惯自驾车,但因为高速路堵车,他们每天上班路途要花60~90分钟。在共享单车风行之后,很多居民都更愿意选择自行车作为和地铁的接驳的交通工具。
今年5月,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有效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车辆乱停乱放、车辆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共享单车风行,暴露骑行空间困境
“应该让自行车回归城市。”陈嘉俊说。2010年,他创办了广州一家倡导自行车绿色出行的公益组织——拜客绿色出行(以下简称“拜客”)。拜客曾成功争取高铁广州南站开禁折叠自行车;成功保下广州大学城唯一一条自行车通行桥梁——小洲便桥;给当时的广州市市长送了一辆自行车,发出“低碳出行”的呼吁;还把国内做自行车交通研究的人拉在一起,组织筹办了中国自行车生态大会。
在陈嘉俊看来,拜客更该是骑行者的“工会”,代表骑行者向社会发声,以智库的形式为城市自行车出行提供解决方案参考。
陈嘉俊明显感觉到,共享单车的风行,让公共出行领域许多潜在的矛盾渐渐浮现出来,比如人和空间的矛盾、人和车的矛盾。部分城市没有专用的自行车道,骑行缺乏安全感;为了给市民休闲提供骑行与步行的“慢空间”,广州、厦门等不少地方在河岸、居民居住区周围打造“绿道”系统,集环保、运动、旅游等功能于一体,但也让一些步行者感到不满,他们觉得,骑行者占据了属于他们的空间。
在不同的城市,自行车也有属于自己“尴尬”的地方。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陈嘉俊拿北京和广州的出行道路做了个比较。“北京的辅道太宽,自行车和汽车都可以走;而广州的情况是辅路太窄了,只要有汽车停在路边,自行车道就‘断头’了。”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和不断增加的共享单车数量,让这一矛盾快速激化。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共享单车 自行车道 骑行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