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共享单车暴露骑行空间困境 部分城市无专用自行车道
打造自行车专用道,为骑行“开路”
针对行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城市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意见。5月22日,交通运输部也对外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定位、车辆投放、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规划建设、企业主体责任和运营服务规范、用户行为规范和信用管理等内容作出了具体制度设计。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出,共享单车的发展正处于从“放”到“收”的过渡期,这一过程有赖于市场竞争的自我调节,以及企业在经营上进行适度的战略转变。
城市设计者的确拿出了一些方案解决“无路可走”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将自行车专用道,作为缓解骑行者与城市行车空间不足之间矛盾的方式之一。据报道,浙江省绍兴市正准备建153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而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也正在研究确定广州市自行车专用道网路布局。
今年年初,厦门空中自行车道正式试运行。这条国内第一、世界最长的空中行车路线全长约7.6km,采用智能化闸机、多重传感监测、可见光及红外图像采集处理等技术,实现对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快速通过式检测识别,并予以及时监控调度,设计峰值流量为单向2023辆/小时。高架性的设计,俯瞰的视角,修缮一新的路面,似乎都带有着一种骑行者的“专属感”。
但运营一段时间后,这种“专属感”正渐渐消失。
“摇摇晃晃并排骑车的,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的,骑上去随便停在车道边、然后一路散步的,不会骑车上去学车的……明文规定违规的事情,车道上随便都能见到。”在厦门从事软件工程的杨成宇对空中自行车道的运营管理表示了担忧,他甚至发现,道路上还有12岁以下的小孩随意窜来窜去。
基于自行车道的模式,近几年,自行车高速路也成为缓解骑行压力的又一方式。
2016年起,北京市规划院就提出,将在回龙观到上地之间,试点建设一条完整的自行车专用道,远期连接中关村,禁止机动车入内。据了解,目前该方案正在编制当中,将成为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路,有望解决共享单车骑行不通畅的“痛点”。
“自行车高速路”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丹麦、荷兰等地,它的初衷是让通勤变得更为安全、快捷和舒适。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仅有5个国家建设了自行车高速路。这些国家的自行车高速路采用的设计往往区别于机动车道的标识,以平面和高架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但在高架桥的上下匝道接驳,以及出入口的运营管理上,同样存在种种屡禁不止的行驶“乱象”。
陈嘉俊为此感到担忧。“首先要保证有自行车道,解决最基础的通勤需求,再谈高速自行车道,推广城市自行车道路网络,不然就会存在谁都想占用自行车道的问题。”相比网约车,自行车的管理需要更精细、道路要求更为平整连贯,需要兼顾路面标识、道路设施、投放运营、迭代回收、骑行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共享单车 自行车道 骑行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