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别人都往外撤,他们却往里走

2017年06月16日 17:44 | 作者:谷业凯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多重角色

既是救灾奇兵,又是技术能手

赵桢是四川省测绘局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队长,从事无人机工作近8年,称得上身经百战。

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生命通道”210省道芦山至宝兴段塌方中断,根据指令,需要获取塌方路段影像。

起飞地海拔仅800米,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要获取影像,无人机必须先翻越海拔近2000米的紫云岗,到达航拍区域后再沿210省道拐点飞行,否则极易发生撞山事故。为提升影像清晰度,飞机到达航拍区域后须降低高度,完成拍摄后再快速爬升,翻越高山后返航,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与队员们反复研讨,赵桢决定采用“双地面站监控、升降航高、多航点引导、沿山沟折线飞行”等超常规手段完成此次任务。

4月21日下午,无人机顺利地获取影像并同步传输至四川省测绘应急指挥中心,为210省道的抢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平日里,这群年轻的“救灾骑兵”还喜欢“头脑风暴”。

“无人机执行任务多在山区,信号不好,有时候无人机飞进山谷后,可能突然与地面监控站失去联系,这意味着记录的数据可能就会遗失。”赵桢说,为了解决信号问题,队员们想了很多办法,可惜都不尽如人意。

后来,一个“中继机”的方案在队员们的讨论过程中“冒”了出来:用一台无人机作为信号中转站,在地面监控点上空与执行任务的无人机同等高度盘旋。队员们先后进行了几次试飞,“中继机”的效果都不错,保证了地面监测与任务无人机之间的信号畅通。

近年来,四川省测绘局测绘应急保障中心已获得9项无人机技术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测绘科技进步奖。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集群灾情地理信息获取系统”填补了国内外无人机领域的多项空白,极大提升了地理信息数据和科技成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成了驱动应急测绘高效开展的有力保证。”马赟说。(记者 谷业凯)

编辑:梁霄

关键词:应急 测绘 保障 别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