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香港回归20周年>要闻 要闻
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
——写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
任仲平
(一)6月的维多利亚港,天高海阔。站在太平山顶俯瞰,林立高楼勾勒壮丽天际,一如时光的画笔细细雕刻香港的容颜。
20年前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暌违已久的祖国怀抱。这一刻,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渐渐微弱。
珠还南海。20年来,香港奏响的,始终是奋进奋发的主调。这样的旋律,与香江两岸飘扬的国旗、区旗一起,诉说着南海明珠闪亮的风采。山海之间的这片天地,明艳的紫荆花开得更加繁盛。
光耀香江。20年来,香港写下的,仍旧是缤纷绚丽的篇章。这样的诗行,由700多万香港同胞、13亿中国人民共同执笔。海风吹拂的这片热土,在传承中成长,在蜕变中新生。
1997到2017,香港回归20年,是“一国两制”实践获得巨大成功的20年。时间改变了香江两岸的历史进程,让香港这个饱经沧桑的游子,重新融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
“希望广大香港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同心、开拓创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参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时,习近平主席如此瞩望。
20年,新的香江故事,刚刚翻开序章。
(二)香港,葵涌-青衣港池,世界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一艘远洋巨轮抵达,停泊入位、起卸堆摆,数小时内几千个集装箱已处理完毕。这里每天都要这样处理42000余个集装箱,寒暑交替,昼夜不息。
对当年的殖民统治者而言,香港的百余年是“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而过去20年,祖国怀抱里的香港,终于开始了“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当历史航向充满希望的未来,香港的这20年,无疑值得浓墨书写。
那些优势稳固提升。香港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枢纽与支点。作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贸易体、第五大集装箱吞吐港、第四大船舶注册地,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已由1997年的1.4万亿港元增加至2016年的2.5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3.2%,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23年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财政健康、贸易自由、金融自由等方面居全球首位。回归20年,香港的影响力竞争力不变。
那些疑虑烟消云散。回归前也曾人心浮动,回归后大量移民出去的人却又陆续归来。为当年错判“香港将死”的预言,海外媒体写出新的文字,以“活力之都”为今日香港正名。跑马地的赛马场,每周三晚依然人声鼎沸,香港市民继续着熟悉的生活。2017年度,特区政府用于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预算为662亿元,比4年前增加55%。每年向70岁以上长者发放医疗券,进一步加大幼稚园学费减免幅度,居民男女平均寿命双双位居全球前列……回归20年,香港的活力生机不变。
那些屈辱已然洗刷。回归前,殖民者认为,“港督的权力仅次于上帝”;回归后,香港进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香港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共创香港的光明未来。香港原有经济、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社会法治、贪腐控制、公民表达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前。特别是法治水平一项,全球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回归20年,香港前行的步伐不变。
百年沧桑,廿载风雨,香港曾经历挑战与风险,仍充满机遇与希望。外国观察家也不能不承认,香港的法律地位变了,自由开放度没变。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唐伟康也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运作良好。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深度发展,面对国际贸易、市场规则、资本流动的深刻变革,面对世界格局悄然改换、国际秩序深刻调整,“每当变幻时”,香港都能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从容应对,在不变的繁荣中穿越风雨,在艰辛的成长中加冠而立。
(三)“岛与半岛:举国欢腾的感叹号”。当年,诗人用这样的句子,描绘香港重回祖国怀抱的喜悦。然而,这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这260多个岛屿,从来就不是“无脚鸟”。
自石器时代始,上下五千年,属番禺、归宝安、隶东莞,或设媚川都、或置官富场、或有屯门寨,史不绝书者,为香港历史正宗;而穿街走巷多为黄肤黑发,十之八九籍贯于内地,更有清明洒扫、端午竞舟、重阳登高、春节欢聚,风土民情者,为香港文化根脉。树高千尺,根深叶茂。大屿山宝莲禅寺的露天青铜佛,坐南朝北遥望祖国内地,昭示情感所归、民心所向。
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先后强行割占香港岛、九龙,租借新界,施行殖民统治。然而,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穿越自然的考验、历史的节点、世界的变换,爱国爱港的深情一直涌动激荡,从未断绝。1925年“五卅惨案”后,香港25万工人罢工16个月,“誓与帝国主义决一死战”。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突破“全面禁运”为新中国运来大量物资。1991年,华东地区水灾,有港人捐资150万港元,只在登记表上写下“无名氏”三字。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各界10天募捐善款近20亿港元……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五片花瓣中各有一颗星,正与国旗上的五星遥相呼应,寓意内地与香港密不可分。
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滋润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不畏风高浪急,不惧山高水长。
百余年屈辱国史,香港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但历史割不断血脉,时间冲不淡情感,“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四)深圳,罗湖。跨过罗湖桥,多少人南下寻梦,又有多少人北上淘金。桥下一湾浅浅河水,见证香港与内地彼此牵连。
即将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让珠江两岸深度握手,一个形成完整闭环的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这不是一颗南海明珠,而是一串珍珠项链”。
从30米长沟通两地之桥,到50多公里横跨湾区之桥,桥的意象,联通香港与内地,贯通过去与现在。从危危如一线孤悬,到巍巍似彩练凌波,折射出的是香港与内地“经济故事”的不同乐章。
在深圳前海,商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创新试验,引来香港人对内地的新一轮投资热潮。20年来,从广东、深圳与香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到《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和实施;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呼之欲出的“债券通”,顶层设计更完善,毛细血管更畅通。
今天,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是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香港作为国家连结全球的“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将更为凸显。过去,香港曾是内地与世界经济沟通的中介;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已经进入了合作发展的新时期。
回首过去,国家改革开放之初,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港商创造的很多第一,见证港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更是冷暖与共。犹记两次金融危机,1998年,击退索罗斯的闪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2008年,推出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14项措施,提振信心、纾解民困、振兴经济。未来,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香港仍会对国家发展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国家也仍会为香港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祖国的发展需要香港,香港的发展更离不开祖国。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香港回归20周年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