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香港回归20周年>要闻 要闻
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同书写不朽香江名句
(五)香港立法会大楼里,陈列着一件现代艺术品:白墙上立着许多人像剪影,表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一个自由开放的香港社会,跃然而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20年来,“一国两制”已经由科学构想,变成香港的生动现实。
今天,一个管治地方区域的全新模式已然成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宪制安排,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从百余年殖民历史中转身,香港需要重新调校自己的坐标。这样的调整,或需心态辗转、时间磨合,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必须秉持的根本原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具有强大生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都绝不会动摇。”中央也反复强调,对“一国两制”要坚定信心、坚守底线、坚决维护,强调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结合起来,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样的香港,才能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潮流中,找准自己的角色,才能在今天的世界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1990年,历时4年8个月的基本法起草工作结束,作为草委之一的金庸先生,提笔写下“一字千金筹善法,三番四复问良规”的诗句。这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创造性的杰作”,奠定了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民主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及监督不断深化……这些年来,香港的政制发展进程一直稳中有进。“有利于居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繁荣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样的政制发展,正是香港人的普遍心愿。
“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来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开创了一条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智慧。加拿大深受魁北克问题困扰,曾派官员赴港专门了解“一国两制”的运行。这一全新的政治构想与政治理念,可谓中国对人类治理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独特贡献。正如撒切尔夫人的判断:“从历史的观点看,‘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六)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这样的歌词,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回归以来,香港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密,“中国心”的跳动,更加强劲有力。
“一国两制”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循,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近年香港出现了非法“占中”活动,发生了“旺角暴乱”事件,闹过立法会宣誓风波。这些事件和问题最终都得到依法处理,恰恰说明“一国两制”有着制度韧性,生命力强大,历久而弥坚。
当前,香港的发展既有挑战和风险,又充满机遇和希望。面对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香港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同化解;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需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民众关切。在此关键阶段,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立场,以法律武器和创新精神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一国两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拓前进。历史终究向阳生长,走出困境、赢得未来,需要多点任重道远的耐心和智慧。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地球上机会最多的地方”。于香港,内地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有着巨大的牵引力。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香港第二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更须看到,今日香港经济之前途,不只是市场那么简单。祖国内地以巨大的市场、丰富的机会、创新的理念,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势能,可为香港之后盾、之支撑、之风帆。
窗口、桥梁、跳板……在国家现代化的不同阶段,香港曾扮演不同角色。回归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从香港看香港”,也要“从国家看香港”,更要“从世界看香港”。经过20年的时间,中国已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参与者,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如何继续强化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双向服务平台功能?如何在中国以至亚太区发挥经济城市的典范作用?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让香港真正“无可取代”?答案应该是,从大势中把握机遇,搭乘祖国改革发展的快车。
“中华民族是一个”,如何理解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决定了香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走向世界。胸有家国情怀、深谙商业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香港人,富有拼搏、勤劳、灵活、应变精神,一定能够在国家的未来中找准位置,也一定能够在新的世界版图中找准位置。
(七)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道: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合,是中国大历史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回归的20年,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大历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深圳河两岸,多少对国家统一的冀望郁结于此。1842年8月,从“皋华丽号”船舱里那一纸条约开始,香港的沉浮、荣辱,就已成为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记号。“不知吾生尚能重见其复为中国疆土否?”清末香港土生土长的小说家何海鸣悲怆的喟叹,回响在几代人耳边。1997年的回归日,多少人泪飞顿作倾盆雨,以至香港滂沱大雨,也被视作上天欲一洗民族之辱。“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在民族复兴的图景中,香港定然不容缺席。
太平山之下,多少对国家富强的渴望聚集于此。合和中心、红磡体育场,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火,很长时间里代表着当年国人对现代化的想象。邓小平曾说,“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在国家的改革开放中,香港曾发挥了积极的先锋作用、独特的桥梁作用、持续的推动作用、有益的借鉴作用。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让中华民族的光环更加夺目,一代代香港人日夜期盼的,也正是如此。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香港更有着特别意涵。“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而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并获得了成功。20年来,“一国”根基不变,“两制”并行不悖,有创造历史的豪迈,有制度共存的包容,也有不断磨合的耐心,向着同一个复兴之梦,由分流而汇流。往更高远处看,内地、香港如此,台湾也未尝不是如此。
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是民族的使命。身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都应该为此作出贡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民族复兴,这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
(八)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剧《狮子山下》,讲述香港市民的艰辛努力、逆境图强,同名主题曲传唱出历久弥新的“狮子山精神”:“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2013年,“家是香港”的主题曲中,插入了《狮子山下》的旋律,唱出新时代的《同舟之情》:“同舟之情,携手走过崎岖,少不免会疑虑,亦挥笔写下去”。
香江之畔,潮起潮落;狮子山下,同舟而济。20年走过,风云竞逐的维湾,明灭闪烁的灯火,脚步不停的人们,共同组成了香港生生不息的意象。愿南海明珠,精彩永不落幕;愿同舟之人,脚步始终坚定,共同书写香江不朽名句。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香港回归20周年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