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我国为改革完善短缺药供应保障开出“药方”
新华社记者 李松、王宾、邓华宁
鱼精蛋白能否不再面临季节性药“荒”、罕见病患者“救命药”能否再多一点、儿童用药能否进一步得到保障……如何让“一药不再难寻”,我国正在开出“药方”,通过组织定点生产、应急生产、优化药品研发流程等全链条发力,完善短缺药供应保障体系,回应民生医疗关切。
定点生产、应急生产、协商调剂……近50种短缺药不再短缺
近年来,部分临床药品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个别药品甚至“一药难求”,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突出难题。
“通过汇总分析各地监测上报品种,并委托中国药学会等机构开展的1000多家样本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调查,已初步确定,我国有130种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这些药品大多是常用低价药和专科、急(抢)救药。
保障短缺药品供应,一直是医疗卫生领域着力攻克的难点。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完善短缺药储备等多种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
“有的药品短缺,最大原因是价格便宜、利润微薄,医药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曾益新说,要“寻回”消失的廉价药,一大政策着力点,就是遴选定点生产品种,招标确定生产企业,直接挂网采购,让企业不再为利润所“困”。
以鱼精蛋白为例,这种心脏病手术的必备药,价格相对便宜,每年用量约180万支。目前解决供应不足的方法,就是实施市场撮合试点,保障稳定供应。
我国正瞄准130种药品短缺的具体原因,“一对一”提出解决之策:全国年均使用量只有1万多支、企业已停产近3年的丝裂霉素,相关部门已协调组织应急生产;治疗儿童心功能不全的地高辛口服溶液,已适当给予补贴,实施定点生产;临床用于治疗心梗和心力衰竭的多巴胺,主要通过供需对接和协商调剂,解决了短缺问题……
近年来,通过协调应急生产、完善短缺药品储备等一揽子政策,我国解决短缺药品供应难题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目前,在列入短缺药品清单中的130种药品中,已有近50种解决了短缺问题。
编辑:梁霄
关键词:我国 短缺药 供应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