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张瑞敏,一张中国制造的国际名片
先见之明
张瑞敏的“先见之明”,正是在于别人在包装企业形象的时候,他在打造创新的高质量产品。别人要么忙着点钱、陶醉今天的收益,要么在焦虑着怎么“抱团取暖”“过冬”的时候,他在把自己命运与海尔的命运、与中国企业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必须靠创新产品、创新管理模式来突破墙壁的境地。张瑞敏说,“凡墙都是门。只要创新,所有竖在你面前的墙都可以通过去。如果不创新的话,在你跟前的一堵门也过不去。”
张瑞敏和他的海尔把一道道墙,当成了挑战与机会并存的创新之门。而2005年,是张瑞敏彻底摸到企业转型升级“命门”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可以视作海尔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中从容跨越、转型升级、成为“剩者”之王的分水岭。
2005年之前,张瑞敏着重构建的是海尔的质量体系、市场拓展态势,是把源于日本、美国的“以人为本”生产和管理模式运用到极致。但是今天被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授予“传奇领袖奖”的张瑞敏,最令人傲娇的已经远远不是上世纪被哈佛写进案例的“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也不是张瑞敏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企业经历,而是今天早已被全世界企业家广为讨论和沿袭、被教科书广为解读与传播的“人单合一”模式。这正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中,提供给企业生存最有价值的“中国方案”之一。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是张瑞敏于2005年9月提出来的,除了产品质量与服务机制,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互联网模式的挑战。而众所周知的是,那时候,很多传统制造业、包括零售商,都对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不以为然。也正因此,马云领着湖畔大学的学员去海尔“拜师”时感慨说,我每次跟张首席的交流,看他的一些思想,对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今天在中国企业界,有这么大规模,32年的风风雨雨,有这么大勇气去变革,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马云所说的经典案例,精髓之所在便是张瑞敏12年来打造的“人单合一”。如果说当年砸冰箱时,很多员工一边砸一边心疼得流泪,还不能真正领悟张瑞敏在冰箱供不应求时居然用这样的方式将质量意识植入员工骨髓深处的用意,那么今天,张瑞敏10多年来对“人单合一”的坚持与创新,则让站在引领全球企业管理模式制高点上的海尔人,切身感受到了“剩者为王”的王者之气,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向世界输出创新精神与发展理念的情怀与荣耀。
编辑:梁霄
关键词:张瑞敏 中国制造 国际 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