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群像:大山在说话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正在使用3D激光扫描仪对易贡滑坡灾害链地区提取高分辨地形地貌信息。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摄
求实效,是我们的责任
陈晓清是成都山地所副所长。1997年,22岁的他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本科毕业,在山地所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山地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和工程防治技术研发工作。在采访中,他对各个大型灾害点的特点都烂熟于心,如数家珍。这种熟悉,源自多年的野外考察与工作实践。
艰辛的工作,考验着他的身体。陈晓清曾经有个“坚强”的好胃口,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2001年至2003年,每年夏季他都在云南东川泥石流观测站的蒋家沟开展泥石流形成过程观测,在蒋家沟上游弯房子泥石流形成源区观测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含水量、孔隙水压力、水势等参数变化,每天住帐篷、吃土豆、泡方便面,一周才能洗一次澡。“三个观测季后,‘坚强’的胃不再坚强,后来早餐一吃鸡蛋、牛奶、豆浆等就拉肚子,只能吃稀饭和馒头了。”
危险的工作,考验着他的胆气。2002年时,他们去考察测量2000年波密易贡大滑坡堆积体的地形,队员们采用全站仪测量约4平方公里的堆积体,每天不仅要在乱石嶙峋的滑坡堆积体上按照网格测点,早晚还必须通过惊险的溜索。“每当悬挂在溜索上滑到易贡藏布江中央时,面对身下的滔滔江水,感觉自己会掉下去、被冲走。”
复杂的工作,考验着他的取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山地所组织科技救灾自愿组前往灾区考察堰塞湖。当时陈晓清的妻子怀孕8个月,为了科技救灾,身为科技骨干的他不得不让妻子一人待在家里,和所里同事一同前往北川、青川调查堰塞湖,通过3天的调查掌握了堰塞湖第一手数据,随后参加水利部抗震救灾工作,评估堰塞湖风险,提出堰塞湖应急处置对策,为前线指挥部的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直到7月底妻子临产才返回家中。
“科学防灾减灾,是我们的责任。”提及这些年的风雨山地行,陈晓清感慨地说:“以前川藏线318国道没实行科技减灾时,平均每次断路修通时间是一个月,科技减灾后,断路修通时间一般控制在7天以内。”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科院 成都 山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