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群像:大山在说话
听故事,是我们的专业
“记者听我们讲故事,我们听大山讲故事。”李秀珍是本次科考队的一名女队员,也是川藏铁路沿线山地灾害规律分析及防治示范工程项目组的副组长。对她来说,令人望而生畏的各种地质灾害,其实就是一个个会对她讲故事的研究对象。
1975年出生的李秀珍,专业是地质工程,现在是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员。已经工作13年的她,对听山地滑坡讲故事已经颇有心得。“这个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必须要跟大自然多打交道。山地灾害像人一样,形态各异,通过对它们的深入了解,听懂它们的故事,才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防。”李秀珍说。
作为一名女性,野外调查对她而言更加艰辛。川藏线上,有很多高海拔滑坡。有一次,李秀珍为调查毛垭坝滑坡,在海拔4100米的理塘住了一个晚上,因为高原反应,几乎没睡着觉,第二天调查滑坡时,在晕晕乎乎的状态下坚持工作。“毛垭坝滑坡海拔最低的前缘都有4000多米。”
野外调查也考验着她的情感和家庭。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小时候经常黏住她不要她出差。然而她每年至少要到野外工作3个月。
对于一名热爱山地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艰难和危险,都抵不过事业带给她的欢乐和激情。“我们对灾害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一是灾害已经发生,但我们没看到当时如何发生,就要通过灾害后的地质现状和特征,推测它怎么发生的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这就像侦破推理一样有趣。二是对有可能发生还尚未发生的滑坡,我们要判识、预测及预报。这就像地震预报一样困难和充满挑战。”李秀珍说。
但令李秀珍高兴的是,虽然艰难,这个学科还是在各种新技术的帮助下不断进步。比如她目前就很关注一种名为SAR的雷达成像新技术。“SAR技术现在是一种比较好的技术,精度高,能达到毫米级。有些滑坡我们肉眼看不到它动,其实它在很缓慢地动。这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紧密结合新技术,取得新成果。”
有传承,肯担责,专业强,成都山地所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们,在用脚步丈量祖国锦绣河山的同时,将一篇篇精彩的论文书写在祖国西部山区的铁路、公路、水库等各项重大工程中,为我国的山地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世界级的科技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科院 成都 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