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从电饭煲说起——
中国制造呼唤质的飞跃
中国制造呼唤质的飞跃
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取胜的战略转变?
近日,在京召开的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部委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们纷纷就此献计谋策。
现状:量多附加值低
自2004年以来,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连续12年呈两位数增长。除了奢侈品,中国人在海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纸尿裤等日常消费品也并不鲜见。
“初期我理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崇洋媚外’。但深入研究后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的话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他以电饭煲为例说,“别看我们也做了几千年米饭,但我们的技术真是差别很大。”
经过研究,雷军发现,日本电饭煲有三项独门技术:电磁加热、内部保持大约1.2个大气压的微压、内胆使用受热均匀蓄热快的灰铸铁。
“我们统计发现,中国有1000多个电饭煲厂家,但能采用电磁加热技术的只有69个,能做到加大压力的只有一两个……日本电饭煲是一个精密仪器,这个差距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雷军说。
电饭煲的故事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产品数量虽多但附加值较低。
手机是另一个典型。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我国是手机生产第一大国,但去年全部手机企业利润不及美国苹果公司一家,“根本原因还是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吴清海提供的数据让人震惊:我国制造业平均质量损失率在20%左右,远高于日本的0.76%———在产出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的背景下,年均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同时,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美等国通报召回数量居于首位,而且有1/3出口产品属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这些都说明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培育形成以质量、标准、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实现质的飞跃。”吴清海说。
企业:向品质+服务型转变
面对问题,各方均在寻求破解之策———抓好产品质量,利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企业之一,小米公司的经验让人们颇为关注。
在雷军看来,小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分享:品质为先、研发创新上取得突破,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商业效率,以及极其重视设计。
这些特点在其新开发的电饭煲产品中得到了体现。
技术上,小米组建的技术团队进行几万次试验后,突破了涂层粘锅等技术难题;针对不同米种、不同海拔,小米引入了大量智能设备,自动识别出数千种不同米种和海拔高度,进行智能选择。商业上,利用“互联网+”,极度关注用户体验。同时,注重工业设计,“颜值”颇高。
“以前我们的产品全部在电商上卖,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开了100多家小米之家。”雷军说。
小米不是唯一的探索者。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目前已到了抓住商业模式创新红利,推动传统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的专注点始终在制造环节。实际上前端研发和后端服务才是行业竞争制高点。需要通过服务要素的注入突破利润天花板。”
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对此也深有同感。受行业下滑影响,三一集团收入一度遭遇断崖式下跌。“但我们坚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产品质量仍然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因此,近年来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品。”
据向文波介绍,三一集团很多客户经过这一轮周期调整,大幅提高了对三一品牌的忠诚度。“现在产品供不应求,很多客户宁愿等着,也要用我们的产品。”向文波高兴地说,我们的挖掘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由过去11%提升到了23%,海外收益占整个上市公司收益比例超过40%。
政府:建立系统协同创新体系
企业是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但面对一些市场做不好、做不了或者目前还不能做的工作,政府引导激励的角色也至关重要。
在辛国斌看来,制约制造业升级的一些障碍有待解决。如我国科技计划、创新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现象,创新成果彼此相互独立,资金、政策支持也较为分散。同时,工业基础能力提升,需要动员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立从政策安排、资金扶持、示范推广、应用衔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这个过程需要新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也是目前的短板。
破解难题的探索也正在推进。比如宁波。
据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介绍,近年来宁波在助推制造强国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创新政策支持方式、整合资源。
例如,在整合经信、科技、发改、外贸、人才等部门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宁波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本级统筹安排了133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其中,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不低于1亿元资助,对八大细分产业、五大优势产业投资项目分别给予20%、10%的投入补助。
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用地、政府简政放权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宁波提出,三年制造业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0%,支持制造企业融资需求;明确全市每年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此外,宁波还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
“有个工业项目从拿到土地证到施工许可证仅用了7天,刷新了同类工业项目审批速度的全国纪录。”陈仲朝举例称。
在推进政策落地时,宁波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市政府与各区县(市)、市级各相关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市县两级任务分工和目标要求,并对市级部门各项任务进行解构,编制了《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推进作战图》,形成了5大类228条任务,分类制定了4-5项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考核评价。
此外,人才体系也与产业体系互相支撑。引进人才时,宁波市对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高端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这些人才已经发挥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他们累计创办企业270家,新获发明专利371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88项。
成效正在逐渐显现。2016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8%,高出全国22.3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宁波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鉴。”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市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目标设定、组织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效果评价上,都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协同性理念。”(记者 王硕)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制造 中国 创新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