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人大附中耕读社:用锄头和草帽感受天人合一的智慧
亲身实践,躬耕于野
“现在我们这群年轻人,记住的知识往往很多,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却不知道。我觉得这挺可怕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自我做起,影响身边的人。”抱着这个想法,董润隆于2016年6月初向人大附中的团委申请创立耕读社,还把小伙伴薛楚轩、袁潇雨拉入了社团的创始队伍中,并在6月中旬就和几位没有接触过土地的同学建立了校外试验田,开荒、播种,他们首选的作物是葱、红薯和红小豆。
这让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人大附中团委书记刘炜眼前一亮。在人大附中目前活跃的100多个学生社团中,以农业实践为主题的社团“只此一社”。“有一群中学生,能在这么酷的年纪,戴上草帽、拿起锄头、捧起书本,在寒来暑往的交替中,在时光缓流、作物慢长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去体悟农业生产的辛劳与农耕文化的智慧,简直太棒了!”刘炜说。

人大附中耕读社成员耕作场面。耕读社供图
2016年10月,董润隆带领种植的葱成熟了,他又组织了采摘活动,并将其发布在了朋友圈,“本想只是‘酷炫’一下,没想到很多家长觉得我们的葱长得很好,很自然,就问卖不卖。”董润隆回忆。这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和现代都市人对绿色食品的渴望,两个小时之内,100多株“没有见过化肥”的葱被一抢而空,还有人纷纷追问:“下一次抢购,在什么时候?”
虽然有了收获的喜悦,但董润隆坦言,让同学们重新拾起对农业和土地的兴趣,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大家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农耕生活。“我必须让农耕进入到同学的生活中,让他们亲自拿起农具,体验农业劳动的快乐。”于是,在10月份,他又组织了一次冬小麦的种植活动,还邀请了农场里的农民进行指导。“那时,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冬小麦的苗竟然像韭菜,第一次知道,小麦播撒的间距还有种种讲究,否则会颗粒无收。”袁潇雨分享时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人大附中 耕读社 锄头 草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