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人大附中耕读社:用锄头和草帽感受天人合一的智慧
拒绝化肥,追寻绿色
董润隆多次在社团介绍的环节分享耕作中“最有趣”的事,就是撒农家肥。为了让大家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在施肥时,他没有让社团成员用市场上的化肥,而是从生态农场里要来了农家肥。它味道不太好闻,一般人都不愿意用手去抓。董润隆就带头“下手”,还要求每一位社团成员必须亲自抓,不许用工具,不许戴手套。就这样,他们把代表着绿色的农家肥一捧一捧地撒在田地里,享受着培育的快乐。董润隆感受到了农家肥“软软的、热热的、一点也不脏”,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勤耕实作中,同学们见识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后来都抢着去干活”。在交流分享环节,很多社团成员表示,耕作比打游戏、泡网吧有意思、酷爽多了,还更有意义。
人大附中耕读社成员种植的冬小麦。耕读社供图
其实,在选择农家肥的过程中,董润隆也遇到了“阻力”,一些同学觉得化肥实用又方便,而且现在普遍在用,“没必要那么麻烦”。但是董润隆很坚持,绝对不能让耕读社的这块试验田接触化肥。
谈到这份坚持,董润隆说起了父亲对他的影响。董润隆的父亲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平时最常待的,就是自己的农场。假日里,早晨4点起床,父亲会带着他在农场里跑5公里,然后“在土里做100个俯卧撑”。董润隆的鞋子和裤腿儿经常都是泥点满满,回去洗澡,也是一层厚厚的土,但他一点都不嫌弃,还觉得很接地气。“生命本来就来自土地,多与土地建立连接,自己的心胸和视野也会开阔很多,也没那么多压力了。”董润隆说。
面对耕读社未来的发展,董润隆经常和小伙伴们说:耕种当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不是说学习农业以后就要当个农民。但是耕种的过程可以使同学们享受农耕文化的熏陶,让同学们知道耕作的艰辛,体会一粥一饭是来之不易的。耕读社希望让同学们了解生命的根基所在,那就是广袤的大地、纯净的自然。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人大附中 耕读社 锄头 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