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二线城市发布“抢人”政策 “人才争夺”也要因地制宜

2017年07月20日 17:15 | 作者:林火灿 |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让人才红利得到释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曾表示,除特大型、超大型城市以外,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理性面对城市人口的问题。

“一线城市面临人口问题,并不意味着人口一定会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正能量’。二线城市人口多,产业才能发展得好。相反的,如果城市人口少了,城市竞争力可能会衰弱。”张占斌说。

事实上,许多城市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工商银行投行部政府顾问业务负责人李嘉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资本报酬递减的时代,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最关键的长期增长源泉。无论是技术进步的突破,还是与之相匹配的效率和市场化体系,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才配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二线城市的吸引力则相对弱一些,因此必须在吸引人才的问题上“主动出击”。

不过,也有媒体担心,二线城市过度倚重依靠优惠政策“抢人”,可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副作用。

刘学智认为,适度吸纳人才是必要的,但如果城市和地区之间过度竞争抢夺人才,确实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例如,过多地增加用人成本;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缺乏安定感和归属感;新引进的人才工作动力不足;可能产生寻租效应。

“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的综合空间最大,就流向哪里。”李嘉指出,每个城市出台的优惠措施,只是发展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市场导向才是根本。“抢人”的优惠措施应来自于合理定位的目标市场,并回归于本地及其辐射的市场。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抢”来的人才有所安、有所居、有所乐、有所业,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才红利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是否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副作用,关键要看是否造成新的人才错配。”杨枝煌说,对于广大二线乃至三线城市而言,以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只是一个起点,关键还要设置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使人才红利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二线城市 因地制宜 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