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二线城市发布“抢人”政策 “人才争夺”也要因地制宜

2017年07月20日 17:15 | 作者:林火灿 |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以特色优势留住人才

与二线城市“抢人”形成对比的是,许多三四线城市面临的却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棘手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远不及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明显偏弱。正是因为人才引进难度大,留住人才也更困难,导致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如今,随着二线城市加大“抢人”力度,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引进难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如果距离一二线城市较远,无法承接一线城市或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的资源外溢,人才引进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柳阳说,这些三四线城市要吸引并留住人才,除了打“感情牌”以外,最根本的是要加速培育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产业竞争优势,增强对特定领域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刘学智也认为,三四线城市应该找准城市功能定位,发挥独自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只有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具备更好发展前景,才能真正吸引专业人才。

这一观点也说明,对于城市而言,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精准地“抢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出台的吸引人才优惠措施十分趋同,因而被媒体称为‘抢人’。事实上,城市之间应该减少一些千篇一律的人才措施,同时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想方设法吸引一些各个城市自身发展所需的急缺人才。”刘学智说,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要把人才政策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人才问题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规划。

“城市‘抢人’也要讲究因地制宜。”杨枝煌表示,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制造业禀赋,吸引产业领头领军人才;根据自身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引进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制造业配套服务人才;根据自身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引进相应的商贸、文化、旅游、法律、家政、康体、养老等服务产业人才;根据自身的社会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引进相应的包括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方面人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二线城市 因地制宜 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