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高校小学期点赞与吐槽并存 小学期该如何升级?
开设目的是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不少高校将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作为小学期的开设目标及教学理念之一。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开设小学期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化不是一件小事,学校现在培养的学生,以后会在更加国际化的环境中工作,到时会有更多国际上的交流、竞争,他们将面对这些挑战。”为此,众多高校在暑假期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业界人士前来讲学,课程时长从一周到六周不等。据了解,从2009年到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共聘请645名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来校教授小学期课程。对外经贸大学今年开设的国际小学期,97位外籍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达到9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不少高校小学期的培养目标。今年,扬州大学机械专业的郑宇泽和同学们去了江苏高邮郭集小学支教,带领小学生参与保护京杭大运河,制作科技模型,举办趣味运动会。“外出实践特别锻炼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郑宇泽说。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武黎嵩则带领学生团队奔赴湖北、山西等地实地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并撰写调研报告。“历史学包括考古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武黎嵩说,“学生有必要通过这种‘游学’的形式,培养实地考察的经验,从而形成感性认识,扩展学术研究的理解维度。”
名师大家进课堂、举办学科竞赛夏令营、安排专业实习……众多高校根据校情推出特色小学期方案。南开大学曾开设“宇宙掠影”“国际商务礼仪”等实践类选修课;山东大学小学期先后举行以“齐鲁文化”“孔子学说与文化中国”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与个人暑期规划冲突、课程分散且效率低等吐槽多
但并非所有学生对小学期都点头称赞。厦门大学大四学生龚彬丹抱怨:“平时上课是天经地义,暑假上课是额外任务。”国内高校小学期基本安排在春季学期结束后的1个月,即6月底至8月初,课程安排与个人暑期规划的冲突不可避免。“我本来计划好暑假回家学车考驾照,但现在因为小学期,只能往后推。”龚彬丹说。
有些高校在小学期设置必修课,很多同学将小学期视作“修学分、冲绩点”的机会。“身边大多数同学都是随便选一门课,越水越好,关键是要挣到学分”, 南京大学大一学生匡宇飞说。在这样“随便”选修的课程上,刷手机、看闲书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课程的后期上课人数甚至不足2/3。
小学期期间,一些高校课程安排分散,每周只上一至两节课,持续4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讲师苏明明有些无奈:“小学期课程安排不紧凑,每周都要往学校跑一趟,老师跟着受累,学生也不满意。”更多学生家长希望小学期期间,学校能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业界或校友联合培养,更充分地利用时间和各类资源。
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学校给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本来就小,不少课程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课程采取应付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小学期,“形式上的教学创新是有了,但实质性的教学突破依旧缺乏。而且,由于学校开课自主权受限、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精力不足。”
另外,邀请国际教师参与教学的效果值得探讨。厦门大学大二年级的段宇霆表示:“邀请外教看上去‘高大上’,但课程时间短,感觉刚入门就结束了。”而厦门大学学生家长冯女士认为:“我宁愿送孩子去专业的培训机构提升语言能力。”费时但效率低,是采访中多数学生反映的问题。小学期在实现提升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的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编辑:梁霄
关键词:高校 小学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