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穿越80年守护红军之墓 两位25岁年轻人的无悔选择

2017年07月31日 16:26 | 作者:任硌 吴光于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任硌 吴光于

盛夏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在长坪山东坡的漏米岩村,这个西距成都300多公里的小山村,迎来了新的一天。

25岁的冯炼和父亲拿着笤帚、簸箕,迎着阳光,走出了家门。

紧邻着她家的是一座新修葺过的坟茔。墓里的人,来自何方,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但冯炼一家四代人已经默默守护着他,度过了80多年。

25岁的牺牲

冯炼自出生起,就一直与这座坟茔相伴。

墓碑上刻着七个字:“红军刘连长之墓”。80多年前,冯炼的曾祖母在去世前,立下了遗言,要后辈世世代代为刘连长守墓。

站在墓前,冯炼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家族故事。

1933年底,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他带领战士,一边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一边在老百姓中宣传革命思想。红军战士留下的宣传标语,至今还镌刻在长坪山的石壁上。

居住在这里的穷苦百姓常常受到红军战士们的照顾。“当年,南部县的老百姓被地方军阀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几十种苛捐杂税,连起码的吃穿都保证不了,1932年南部县爆发了著名的升钟起义,起义队伍后来编入了川陕红军。”这些历史,在冯炼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传。

驻守长坪山的日子,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家背水背柴,凡是体力活都抢着干。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亲生儿子。

“红军大部队转移后,刘连长和战士们被军阀部队发现,300多人对长坪山进行了围攻。激战3天3夜后,刘连长身负重伤,被敌人杀害。那一年,他只有25岁。”谈起这位在自己这个年龄就牺牲的前辈,冯炼的眼里闪着泪光。

刘连长死后,军阀部队扬言,谁若敢去收尸,处死全家。陈韩氏却不顾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里,她和丈夫、亲戚们一起,偷偷地把刘连长的遗体背回了家。

刘连长的身上除枪伤外还有7处刀伤。陈韩氏将他白布裹身,安放进原本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连夜埋在老屋背后。没有坟堆,没有墓碑,干草遮住了掩埋刘连长的新土。

发现刘连长遗体消失后,军阀部队四处搜寻,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但始终没从她嘴里得到刘连长遗体的下落。陈韩氏被放回家3个月后,便去世了。

临终前,陈韩氏叮嘱丈夫去领养一个男孩,要把刘连长墓世世代代守下去……

25岁的守候

陈韩氏去世时没有棺材,家人用门板钉了一个木箱安放她,葬在了刘连长的旁边。

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是80多年前在南部为中国革命战死的人们中的一部分,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

80多年来,冯炼家族中的所有成员,受到的启蒙教育都是红军的故事。

陈韩氏去世后第四年,陈修坤从冯氏家族抱养了一个男婴,起名陈忠民,寓意“忠于人民”。

1971年,陈忠民继承养父遗志,接过守墓重任。

31年后,他因病去世。同年,在广州务工的女儿女婿返回家乡,继续守墓,从此再没有离开过长坪山。

2016年,冯炼大学毕业后,开始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许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为刘连长守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别人来说,这些历史太遥远,对我来说,它就是我们家族的记忆。”她说。

“来这里祭拜英灵的人很多,可没人知道刘连长究竟是谁。”冯炼说,她一直想知道,这位客死他乡的红军连长在牺牲时,心里牵挂的方向。“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如今,刘连长的身边,不仅埋葬着她的曾祖母,还有家族里的10位成员。他们的墓碑上,有着相同的名字——红军守墓人。

大学毕业后,冯炼曾去了一趟广州,看望青梅竹马、正在创业的男朋友。然而珠三角的繁华最终没有留住她,她告诉男友,她有一个梦,一定要回南部县去圆。

“刘连长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她说。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穿越 守护 红军 年轻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