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朱晖:西方乐坛的华裔指挥家
乐团应该演奏值得欣赏的音乐
不能因强调传统而停滞不前
记者:1978年您到新加坡建立交响乐团,这个决定意味着从头开始,为什么这么做?
朱晖:新加坡政府决定创办新加坡交响乐团,再三邀请我。我在欧洲二十多年,当过二十多个国家的五十多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但这些都好像是住进别人设计好的房子,纵然有些设计不合理,我最多只能修修补补。我总想自己当设计师,设计一个最理想的建筑。新加坡给了我这个机会。
记者:这种经历犹如创业,谈谈您创业的难处。
朱晖:新加坡交响乐团于1979年1月成立。那些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很快,人们把子女送去学科学技术,音乐艺术人才奇缺。为了使交响乐团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标杆,我到美国等地找来一批团员。全团共有60人,一半欧洲人,一半亚洲人。用外国人不是丑事,不必惭愧,但有了外国人就不训练自己的人,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一方面聘用外国人,一方面训练有才干的学生。在训练乐团时,开始是一两周训练一套曲目,慢慢改为一周一套曲目。曲目也是从巴洛克时期、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等,按部就班地来安排,每一套曲目都有它的训练重点。譬如,这套曲目重点是在训练弦乐,另一套曲目则是为训练铜管,这些都是在奠定乐团良好的基础。我们还建立了由80人组成的合唱团,每两周举行一次周末音乐会,鼓励听众购买可用三个月的季度票。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加坡交响乐团并没有演奏本地作曲家的作品,没有委托本地作曲家写曲。这是您刻意安排的吗?
朱晖:乐团是一个昂贵的团体,我们应该尽量利用时间为听众演奏值得欣赏的曲子。新作品可以由我们的青年乐团演奏,青年乐团有委托作品的预算,我们乐团每年单是解决团员的薪金就已经够累的了。
记者:您曾在东方开拓交响乐事业,如何看待交响乐目前在东方普及的情况?
朱晖:我不赞成把交响乐说成“外来音乐”。交响乐不应是西方国家专有,东方人不应甘心输给西方。东方人完全可以探索交响乐的奥妙,而且可以超脱西方的一些偏见,更客观地对待欧洲几个民族的音乐,加以吸收、改造并有所创新。只要培养得法,东方有的是人才。在音乐方面,不能提倡一样,否定一样,不应该仿古。中国的民族音乐和乐器值得发展,但也要有创新,不能因强调传统而停滞不前,否则会使音乐窒息。史塔温斯基作曲时写出一个音符,乐团说,这个音是没有的。史塔温斯基说,那你们去找吧。乐团就去加工乐器,创造出来那个音符,从而扩大了音程。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编辑:梁霄
关键词:朱晖 西方 乐坛 华裔 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