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治治网络“群扰症”
涉赌涉黄 诈骗传销
群行为触碰底线
“输了就想赢回来,后来下注越来越大。”今年9月,广西南宁一名中学生收到家人的学费及生活费转账后,却参与了某QQ群赌局,两天内被骗走了1.6万元学费。据了解,在当事人加入该QQ群时,群中人数已超1200人。
今年9月,天津市首例利用微信赌博案开庭。去年底,3名犯罪嫌疑人通过组建网络群组,组织群内成员以发红包金额的尾数大小为“押注”,谎称猜中者可获得倍数不等的奖励,先后召集百余人参与这场“虚拟赌局”。截至案发时,群组内所发赌资累计已超过30万元。
不仅是层出不穷的在线赌博骗局,如今不少违法分子屡屡借助网络群组私密性强、扩展迅速的特性“掩护”其违法行为。有的利用网络群组寻找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的买家,甚至有的还在群组中公然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有的通过收款入群等手段传播、售卖色情淫秽视频;还有的则盯上了网络群组背后的熟人关系和圈子特点,打着各类旗号从事非法传销行为。
“大胆跟着干,月收入上万。”“动动手,张张嘴,收入就像自来水。”今年以来,成都市公安经侦部门已先后侦办“1040工程”“五行币”“众善行”等系列组织领导传销案件,这些传销案件多利用网络群组进行宣讲洗脑和上下线联系。报告显示,这些微传销参与人员保守估计在千万人以上,参与金额可达数千亿。
“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网络群组已成为其进行犯罪预备、犯罪联络甚至销赃的重要方式。”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这些群主建群的目的就在于组织犯罪,同时也存在群主明知某成员利用群工具进行犯罪却放任不管的情况,进而造成违法行为的二次传播。
群主有意为之,平台不能放任。姜奇平认为,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发挥平台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对恶意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群组采取警示整改、暂停发布、关闭群组等处置措施,直至报有关部门处理。同时也应与网络监管部门等形成良性互动,明确权责界定,改变诸如“技术可行却无权处理”的管理困局。
营销拉票 低质杂糅
群生活遭遇骚扰
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6.68亿,较2016年底增长2981万,占手机网民的92.3%。“一人多群”的“群生活”成为常态,然而随之而来的“群骚扰”却令人不胜其烦。
打开聊天软件,点开一看却发现多为各类营销广告,“有时候怕错过了重要信息,还不得不点开看看。”冗余满溢的营销信息或许无用,恶意营销却实属有害。教师节前夕,辽宁沈阳不少市民所在的聊天群出现了一条名为“教师节红包收取中”的链接,点击打开后用户需要先将相关页面分享至其他群才能获得所谓的“现金红包”,甚至点击退出后还会被强制跳转至某购物页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黄河建议,群成员作为潜在消费者,不仅需要自主学习,提高媒介素养尤其是分辨恶意营销信息和虚假违法广告的能力;还应当积极行动,抵制虚假营销信息的骚扰。
“求帮忙!我正在参加一项比赛,请为我投票!”从才艺比拼到作品评选,各种商业或非商业的微信投票,如今已成为“搅和”一些微信群的主要原因,甚至有网友直言“只是为了投票而存在的群,不加也罢。”
越来越多的网友吐槽,网络群组已沦为商品恶意营销、网络投票和低质杂糅信息的“聚集地”,严重影响了正常交流和使用体验;而群聊中的跟风附和与动辄而来的语言攻击,更让不少人苦恼。“人们在网络社交群组中的一切言论和行为,都不应当有和线下不同的标准。”常江建议,在一些有专门主题或功能的群组中,以成员共识的方式确保沟通有效性,是消除“群骚扰”的办法之一。
既要守法,也要遵约。“不允许发布广告信息,不允许在群里发红包,不能发布负能量信息。”开学伊始,不少家长发现家长群也开始有了公约。以前由于信息冗余带来的“刷屏”“爬楼”困扰,也被有效的家校互动所代替。
“健康良性的群组状态,离不开平台、群主和群成员三方的共同努力。”朱巍表示,对于不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群聊烦恼,需要群成员自觉承担虚拟空间的社会责任,“群主和平台保证的是底线,而关键更在于每一个群成员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能跟上虚拟空间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群组 网络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