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志愿军烈士骸骨回国,一个讲了六十多年的回家故事……
一段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有名有姓的志愿军,无名无姓的遗骸。
其实,很多人都不清楚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也许在人类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哪次战争出现过如此悬殊、如此震撼人心的数字。
上甘岭战役,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志愿军战士在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的情况下,持续鏖战43天,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1950年11月28日,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第177团1营6连,奉命攻击柳潭里以南9公里的死鹰岭,阻击美军陆战1师南逃。
结果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下,穿着单衣的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高地上。
漫天风雪中,官兵们牺牲后仍然持枪俯卧战壕,保持着战斗姿势,仿佛是一群随时准备跃起的冰雕,却再也迈不出冲锋的脚步……
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战,就是这些年轻的战士把美军打到了谈判桌上。
也许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背后就是祖国,所以如此拼命。
曾经,197653名中华儿女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寄宿”了六十多年,如今忠骨回家,带回家的还有带领大众解锁历史、回望历史、反思历史的“密码”。
我们常说,遗忘历史就是对未来不忠。
生活在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辈自当传承接力,牢记历史。
一种绝对不能遗失的军魂
据说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怀有一种颇富神秘感的尊重。
这种尊重来自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战士,来自那些在零下40度严寒中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英雄。
那些给美军印象深刻的“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尖利刺耳的哨子声”,那种奋勇拼杀、排山倒海之势,那种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志愿军精神,被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便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军魂。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枪炮声早已停息,战争也仿佛离我们很远很远了。
有外媒在鼓吹着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在黑暗处发出轻蔑的质疑:中国的年轻一代,还能否举得起钢枪了?
汶川地震,空降兵某部数名战士从高空跳出舱门。
回想汶川地震、九八抗洪、天津爆炸……
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们用身体筑起人墙抵御洪水,他们写下请战书、立下生死状从5000米高空跳往灾区,他们穿着迷彩绿逆着人群的肩膀跑出“生命通道”。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雄赳赳气昂昂”驶过天安门前的方阵中,大多都是年轻而坚毅的面孔,紧随其后的是老兵沧桑而坚定的敬礼。
一声声的脚步声中,是新老两辈对中国军魂的交接传承。
对于如今新时期的中国军队,我们正在走着的和将要走的路,其实是沿着先烈们的路延伸过来的。
我们或许远远不足以称得上是英雄,但我们却继承了前辈英雄们一以贯之的信仰,那便是中国军魂。
3月28日,又一批英雄老兵即将回家。
烈士遗骸归来的同时,那份记忆、那段历史、那种军魂也再次回荡在我们心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志愿军烈士骸骨 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