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创新引领创业这条路该怎么走

2018年03月27日 10:4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从“盖房子”到“家具共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赵宇认为,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的持续深入发展,要围绕创新资源展开,“这方面大企业的创新资源更丰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这让许多人眼前为之一亮。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注意到,国家提出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他认为,建立专业化的众创空间,能够带动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观念的转变。但企业、机构内部的资源,难以通过众创空间传递到创业者身上。今年“开放创新资源”,是抓住了痛点。

他表示,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创新资源最为集聚的地方。从“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到“开放创新资源”,这一过程就像从“盖房子”到“家具共用”。之前设立众创空间是建房子,但能不能让里面的人住得更好,取决于房主能不能把更多的内部资源向创业者开放。

零号湾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合作的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张志刚告诉记者,这里的创业者,如果需要上海交大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零号湾可以帮他们协调申请,“有些(资源)是免费开放的”。

郭永喜说,航天科工集团的相关研究院有许多实验室。如何把这些实验室里的设备仪器开放给创业企业使用,是航星园今年重点考虑的问题。他计划搭建一个平台,将集团内部的一些研究院和实验室对接到所需要的企业上。

这几年,我国有一些城市面向中小创业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券来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创新科技服务。

“这相当于政府承担了一部分企业早期的运营和研发成本。”张志刚认为,需要中小企业主动去了解这方面的政策。而涉及到外省的创业企业,需要跨省使用一些创新资源,张志刚认为,政府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把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的开放资源放进去,打破地域间的限制。

在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看来,开放创新资源,目前一些机构的动力不足,可以考虑把开放创新资源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考核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近年来十分关注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最吸引他的就是“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这句话。

他认为,“全方位”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政策的落实。他发现,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的过程中,部门之间有时缺乏协调。“许多部门推进的侧重点不一样。小微企业需要的是整体性的帮扶政策。”其次是政策的普及。去年,田丰在调研时发现,地方政府对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南方一些城市经济发达,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比较大,而在东北的一些城市,政府能动用的经费则非常有限。目前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等平台,能够覆盖的小微企业数量有限。进驻到园区里面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一些场地的优惠政策,还能享受到各种证照办理的便利,但许多园区里的办事机构不对外开放,无法覆盖到平台以外的企业。

在这个问题上,数字品牌榜CEO叶玮深有感触,公司的注册地在北京市朝阳区,每次去办社保事务时都特别头疼,社保中心位于双桥附近,路特别堵,办个人事社保,来回要大半天时间。作为小微企业加初创企业,叶玮还有一个更大的诉求,就是希望未来政府能在政策上多考虑一下小微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

在用技术创新带动创业这条路上,叶玮觉得小微企业特别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的指导建议。过去,为了找相关专家给企业的技术把把脉,叶玮是通过一款知识付费的App约到的一个专家,但是这种指导无法形成常态。

把公司注册在朝阳区,是因为企业的客户集中在这一片,但是公司运营起来后,叶玮发现,在技术支持上,往往身在海淀区的那些科研院所里的专家是企业更为需要的资源。

她希望,小微企业能有机会和大的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但这更需要政府引导。

编辑:刘小源

01 02 03

关键词:创新 创业 企业 新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