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改革开放40年:高考,改变亿万中国人命运
改革开放40年
高考,改变亿万中国人命运
本报记者 韩维正 彭训文

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1978年春,他们中的5%(27万人)走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入学40周年。40年间,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已从奋进的青年变成了睿智的长者,中国也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变迁与人们命运转折有怎样关系?高考制度之于我们国家到底有怎样的意义?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高考,更有别样丰富的内涵。
见证中国高考的时代变迁
1977年10月,23岁的牛大勇从湖北襄樊的五七干校调往河北一个工厂,做汽车修理工。路过北京时,他从亲戚处得知,要恢复高考了。“我已经多年没上学了,初高中基本都没怎么学,高考怎么考啊?”牛大勇虽然心里没底,但还是在亲戚的鼓励下,带着四处搜罗来的初高中教材到了太行山里的一个小三线工厂报到。
牛大勇认为自己刚来车间就想着参加高考,与工厂勤奋工作的作风不符,心理上很有压力。“所以我白天努力工作,但一下班就什么都不顾了,看书学习、温习功课直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再抓紧时间看一会儿,就匆匆忙忙去上班,真是争分夺秒。”
如今,牛大勇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回忆起当年的高考,他依然感慨万千:“那时人心思变,改革开放刚要起步,恢复高考给了流落到社会各个角落、家庭背景和人生遭际各不相同的一代青年一个公开、公平的机会。这不仅把人们重新引导上求学若渴的正道,而且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代中坚力量。”
随着时代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1999年参加高考的杜创然,现在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实验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的命运因为那年的高考制度变革而改变:
那一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杜创然的家乡广东省成为试点;那一年,中断多年的生物和地理重新变成了高考科目;也是那一年,高考志愿填报从考前填报变成了考后填报。尽管考后填报志愿给他的高考经历带来一丝波折,但杜创然依然觉得,“这比高考前填志愿更有指导性,也更加合理了。”
然而,对杜创然影响最大的,还是1999年刚好赶上了中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了160万,整整增加了52万人。“因为那次扩招,我们宿舍9个人没一个落榜,或好或坏,大家都顺利地上了大学。”杜创然说。
2003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时代大幕拉开。如今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的黄先生正是受益者之一。2005年,就读于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黄先生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他还记得当时的报名材料需要一份个人申请,展示自己的申请理由、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相关专业学习研究经历、学习能力、未来规划等情况,“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我先写了个初稿,老师和爸妈帮助修改了好几次,我才端端正正地把它誊抄在一张纸上,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当年冬天,黄先生来到北京参加考试。他回忆说,面试时老师问了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问题让他十分意外,“我就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建议谈了些想法”。最终,他顺利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资格生,享受人文科学实验班降10分录取政策。通过参加2006年高考,黄先生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黄先生表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其实是一种锻炼,让自己对大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 高考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