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金沙江堰塞湖大救援
开赴波罗乡
当八吉村的村民们在雅迪隆山上的缓坡处安顿下来时,在江达中队蹲点的西藏森林消防总队昌都支队副支队长谢速飞接到命令,此时是10月11日早晨9点30分,队员们刚吃完早餐。
命令来自森林消防总队,内容并不复杂:波罗乡发生山体滑坡,要求该部做好出动准备。谢速飞今年40岁,1996年入伍成为森林消防兵,至今已22年,不过在2018年武警森林消防部队划归应急管理部之前,他从未承担过这样的任务。“入伍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森林灭火,这和我之前的专业范畴不同。”而且他在4月刚刚由云南总队调度至西藏,“对金沙江这一片的了解几乎为零。”
队员们积极请战,谢速飞根据专业范畴挑选三名队员,森防队员向巴朗杰、通信兵杞绍海、报道员夏能准备前往事发地,对灾害进行研究判断。“一个人保持联络,一位负责翻译,一位负责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以前执行任务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他说。
谢速飞简要地查看地图,对河流的流向和事发地方位做判定,5分钟之后带着3位队员开一辆三菱越野指挥车前往波罗乡。“我们一直处于实战化练兵的状态,随时待命,出动比较及时,当时需要的通讯器材,包括北斗卫星导航和一部卫星电话就在车辆上。”
天气晴朗,路况不错,谢速飞一行在50分钟后到达波罗乡政府驻地热多村对岸。波罗乡就在一江之隔,只要通过一座水泥桥就能到达目的地。然而30多米宽的河面不断上涨,桥面已经被水淹没,车辆无法通行,公安和当地政府的七八辆车停在江边,几名工作人员一筹莫展。谢速飞向警察咨询核心区状况,然而无人能给出答案。
“如果不能渡江,我就不能到达滑坡的核心区域,这次出动就毫无意义了。”江水平稳时,村民的牛皮筏常漂在江中,然而此时江面上并无船艇。当地人为消防队员们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溜索,需要先爬山3小时到达溜索地,全程起码需要5小时,二是直接徒步翻越外托山,大概需要4小时。
谢速飞选择翻山。11点35分,队员们乘坐当地公安的车,跟着由公安派出的向导来到外托山脚下。
山势陡峭,中间可以看到一条大约50厘米宽的土路,“由前人走出来的山道,几乎可以说没有路。”这里的山势远比云南险峻,一边是山,另一边是悬崖,荆棘滚石十分常见。
“当时我们一心想着渡江,没想过别的,”谢速飞说。外托山海拔在3700米左右,比他在昌都的驻地高500米,他渐渐感到呼吸急促、胸闷,但并未放慢脚步。
谢速飞和向导走在最前,三位队员紧随其后。“最前面是更危险的,总要最先尝试——我是指挥员,兵龄比他们长,经验比他们丰富。”
下午3点30分,消防队员到达波罗乡政府,与工作人员对接。乡干部表示,核心区尚且无人到达,前方的路面已经被江水淹没。从江达到白根村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但是没有路,需要徒步进入,自己找路,大概需要10个小时左右。
谢速飞向上级汇报对接状况,得到西藏森林消防总队和北京指挥部的命令:尽快出发。“从表情上看得出来,村干部们也很着急,”并无拖延和犹豫,10分钟后,3名乡干部与队员们一人拿一瓶矿泉水,一道出发徒步前往核心区。
出动救援
谢速飞队伍出发的同时,上午10点,昌都支队派出另一个六人指挥小组,由支队长聂生健带队,从另一条路线开赴波罗乡进行救援。
34岁的后勤助理肖志强是六人小组的一员,他来自四川绵阳,已在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服役15年。今年五月,他刚刚从日喀则大队调到了昌都支队,这次堰塞湖险情,是他在昌都第一次执行大型任务。
下午5点半,队员们也抵达了热多村对岸,与已经到达的30名江达中队成员汇合成36人的救援力量。他们和谢速飞一样,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堰塞湖水位还在持续上涨,通往波罗乡的唯一桥梁已完全被水淹没,桥头的水文站,也已不见了踪影。
如果不渡江,同样需要辗转数小时才能进入波罗乡,一旦出现险情,便会耽误救援时间。36名队员接获命令,即刻渡江。
在江达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队员们找到了一艘简易的铁皮船,每次运送三名队员。下午6点半,36人全部抵达波罗乡一岸。上岸之后,他们和谢速飞队伍一样,徒步前往25公里外的堰塞湖核心区。
晚上8点半,36人队伍还没有抵达核心区,昌都市委又传来命令,堰塞湖险情加剧,36名队员立刻回撤,在热多村协助群众安置工作。他们原路返回,在晚上11点左右再次到达热多村。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江达县的一位副县长,副县长建议他们前往地势高的地方找民居暂住。但队员们决定住在山下,在出现险情时方便救助村民。36人队伍没有再往山上走,在热多村里找到了一户藏族民居借地暂住一晚。
传统的藏族民居,一楼是放置杂物的地方,藏民们住在二楼。这一行36人当晚就挤在一楼,和衣而眠。此时,热多村已经开始有群众打点了行装,前往地势更高处的亲友家暂住;波罗乡第一小学,已经疏散了全部学生。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金沙江堰塞湖 大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