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金沙江堰塞湖大救援

2018年10月16日 07:39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第一条塌方视频

当36人的救援力量辗转过江时,谢速飞和队员们已经在山路上攀登了两个小时。山势陡峭,接近60度,山间连狭窄的土路都没有,只能从植被稀疏的地方穿行。高原的大太阳打在身上,十分炎热。

从早餐之后,队员们还没吃过饭,“当时的体力消耗已经很大了,但平时的训练强度也并不弱,要求急行军3天75公里,当时着急,就更感不到累。”从分队出发前,队员们每人带了两块半个巴掌大的压缩干粮,一共八块,这是7个人一路所有的给养,路上实在太累,就停下来,吃口干粮、喝口水,继续出发。“这对森林消防队员来说是常态,我们常常需要长途跋涉,就需要轻装上阵,每次出发都是带两块干粮。”

道路要依靠自己摸索,乡干部们有时能从电线杆等旧设施中辨认出大概方位,谢速飞则侧耳听着隐约传来的金沙江的水声。判断方位,这也是森林消防队员的基本训练之一,“我只要知道事故核心区的大致方位,顺着江的方向前进就行。”遇到岔路口,队员们便停下稍作休整,谢速飞带着乡干部向前方行走作探查,判断方向是否准确。

做森林防火二十多年的谢速飞对大山有亲近感,而这里山间茂密的混交林植与云南相似,让他想起过去在云南的经历。十几年前,他任中队指导员时曾翻越山林赶往火场,徒步十几个小时。“他们都说自己不累,我说你们还年轻,我很累,让我再年轻10岁,我就跟你们都一样了。”一行的除了23岁的夏能有三年兵龄外,另外两位战士是分别入伍8年、9年的老兵。

为了行动便捷,队员们在出发前并未装上救援服的保暖内胆,但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中并不觉得寒冷,救援衣被汗水打透。途中经过小溪,无法绕行,他们就挽着手蹚水过去,膝盖以下鞋裤湿透,却并无知觉。脚下植物盘亘,一路跌跌绊绊,摔倒擦伤都是常事。到达核心区之后,大家才发现夏能走路的姿势有些不对劲,待脱下鞋来,才发现右脚的左右两侧都磨破了,“他一路上没落在后面,一个字也没提过。”谢速飞说。

下午6点多,太阳从山间缓缓落下,气温骤降,但浑身汗湿的队员们却不觉寒冷。乡干部们有些体力不支,却一直坚持跟随。

路变得更不好走了,大家只能依靠手机和两把手电筒,一次只开一把手电和两部手机。林地茂密,光线只能照到三五步远。谢速飞侧耳听江声,向着核心区的方位靠近。

晚上9点半,行程过半,7个人吃完每人一块的压缩干粮,将最后一份剥开,每人掰了拇指大的一块。

夜里12点多,一行人登上山顶。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脚下已经结冰,湿透的衣服经山风一吹,更是冷得透骨。此时正是农历月初,月明星稀,周边几乎没有光亮,谢速飞抬头望天:“我们多好,还能站在山顶上观赏一下星空。”

越过山顶,下行的路更加艰难。路面结冰,山势陡峭,消防队员和乡干部们排成一字型,交叉排开,彼此照应。

前往堰塞体所在的白根村前,村干部将远处的宁巴村指给谢速飞看。村民已经被转往安置点,远处几乎没有灯光,只能遥遥看到几盏发出白色亮光的太阳能路灯。队员们并未前往村中休息,继续前行。

凌晨2点钟,队员们到达堰塞体附近。队员们采集了当地的地理坐标,借着有限的光线,能看到路面50厘米的裂缝,而持续不断的塌方声从远处传来。通信员打开设备,谢速飞将现场观察到的情况汇报给上级。塌方发生19小时后,核心区的实地资料终于传至指挥部。

5点钟工作完成后,村干部带着队员们来到数百米外的一间寺庙中歇脚避风。此时谢速飞才察觉鞋裤湿透,冷气从脚下一直蔓上来。一个小时后,天色蒙蒙亮,谢速飞又回到核心区。借着晨光,他找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拍下第一条俯瞰堰塞湖的视频,并将现场情况告知指挥部:事发地山体两侧小面积塌方仍在持续,水位仍在上涨,江水已全部截断,塌方呈扇形,中间土石量很大。初步目测,水体约在1亿立方米以上。

安置群众

与此同时,另一支救援队开始帮助热多村居民疏散。波罗乡政府在距热多村六公里的地方开辟了安置点。安置点地势较高,距金沙江面直线距离有三四公里。

热多村的藏民们大多有摩托、拖拉机或小汽车等交通工具,救援队员们要做的,是帮助居民搬运行李,尽快让居民前往安置点。

热多村的藏民们人心惶惶,想把家里的财物尽可能多地带走。肖志强表现出了理解:“我家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民们不容易,走的时候想把东西都带走。”他不懂藏语,和藏民们只能通过手势和眼神交流。

江达县政府牵头的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就驻扎在热多村对面的波罗寺管理委员会,自治区气象、通讯部门也在此协助。由特警、消防部门和解放军组成的救援力量,在指挥部外搭建了帐篷,等待命令。

从12日开始,粮食和水、棉被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江对岸。县政府从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艘小型轮船,又调来一辆吊车,将物资通过吊车吊到船上,再运往江对岸。救援队在江对岸接到救援物资,再运往安置点。

当晚6点,热多村的58户居民、若干家商户,已经全部安全抵达安置点。乡政府已经搭好了帐篷,准备好了粮食和发电机。

截至12日,西藏昌都市位于金沙江堰塞湖周边的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3县10个乡共13637人紧急转移安置;处于堰塞湖下游的四川甘孜州白玉、巴塘、得荣3县17个乡镇51个村10367人紧急转移安置。

12日晚,堰塞湖湖水从拢口自然溢出之后,波罗乡附近的水位达到最高点。此时救援队仍在安置点搭建救灾帐篷,第二天上午,他们下山接应救援物资时,才见识到昨晚水位有多高。

“派出所在乡政府一楼,都被淹掉了。”肖志强想起当时的一片狼藉,仍是心有余悸。据他们估计,12日晚水位最高时,已超出热多村主干道两米左右。“路边随处可见漂浮物,两边路基损毁也很严重。”肖志强不敢想象,如果水位在当晚继续上涨,会对热多村造成怎样的伤害。

谢速飞队伍和救援队,每隔两三个小时都会通一次卫星电话,通报堰塞湖的最新情况。13日凌晨,堰塞湖水位开始下降,救援队知道消息后并没有懈怠,在他们看来,“险情还远远没有解除。”他们继续帮助运送救援物资,并协助波罗乡政府在安置点帮助村民。

10月13日早上,金沙江堰塞体被大幅冲开,下游叶巴滩电站流量达7700立方。堰塞湖坝上的水位从早晨7到9点总共下降了7.96米,通往波罗乡的桥梁已经露出水面。晚上,波罗乡的安置点下起了冰雹。冰雹噼里啪啦地打在帐篷上,肖志强看了看里面的村民,没有人感到慌张。

10月14日下午,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决定结束10月11日16时30分启动的IV级、10月13日18时30分启动的III级防汛应急响应。当天晚上,金沙乡政府得到通知撤销安置点,安排居民返回村中。

10月15日,经过连续奋战,西藏自治区公路局昌都公路分局施工人员修通了卡贡乡至波罗乡8公里可通行大型车辆的便道,这将为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确保受灾群众过冬提供保障。

谢速飞仍在核心区中,协助当地居民转移撤离。他的身上还穿着第一天登山时的救援服。

新京报记者 庞礴 党元悦 刘壹昭 通讯员 陈维奇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金沙江堰塞湖 大救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