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全球化视野中的犍陀罗文明
“别的都不打紧,有两件物最难的: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读过《水浒传》的人对此段描写应不陌生。在十字坡,武松遭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暗算,三人和解后,张青将两件奇器赠予武松,此后武松一直随身携带。对于刀,小说特别写道:“张青取出两把戒刀与武松看了,果是镔铁打造,非一日之功。”“武松抽出腰里两口烂银也似的戒刀来,在月光下看了,刀是好刀,却未曾发市。”
镔铁,又称宾铁,本是舶来物,在宋代还是重要商品,受政府严控,元代始立镔铁局。而镔铁早期输入地之一是罽宾,即犍陀罗(又称乾陀罗、犍陀卫国等)。据《慧苑音义》载:“乾陀是香,罗谓陀罗,此云遍也。言遍此国内多生香气之花,故名香遍国。”故又称它是“香林国”“香风国”。犍陀罗曾对中华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可惜相关历史记录甚少,致今天读者对其不甚了解,而孙英刚、何平合著的《犍陀罗文明史》则补足了这一空白。

犍陀罗文明的创造力
犍陀罗在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包括克什米尔部分地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因其部分领土在历史上曾属印度,人们常将犍陀罗文明视为印度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忽略了其独特性。其实,印度在古代并不指一个国家,而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而犍陀罗核心区在其西北角一个小盆地中,东西北三面被大型山脉包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一样的犍陀罗文明。
佛教诞生于印度,后来却一度在印度消失,真正让佛教传遍东亚的是犍陀罗。印度佛教只靠口头传播,早期传入中原的佛经皆用犍陀罗文写成,并非梵文。印度佛教禁立偶像,只允许使用法轮、菩提树、宝座、足迹等象征符号,而今人看到的佛像均来源于犍陀罗,其雕造技法直启后来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原接受的实为犍陀罗佛教,而非印度佛教。正是在犍陀罗文明影响下,释迦牟尼的形象从原来的人间导师升格为至高无上的神,个人修为的小乘教法开始转向普度众生的大乘教法。眼睑半张,视线向下,面容安详,嘴角微露微笑之意,鼻高而直(与额头连为一体)……这一切细节,汇成佛祖开悟前的冥想,这正是犍陀罗文明的伟大创造,至今仍感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犍陀罗文明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因为它是多元文明的产物。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发起东征,犍陀罗亦被征服,大量希腊移民来到此地。亚历山大逝后,帝国分裂,犍陀罗归属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约前256年),希腊移民在犍陀罗自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为大夏)。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征服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学界尚存争议)。公元55年,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犍陀罗是其领土的一部分。该王朝的贵族都是希腊人,至425年才灭亡。
所谓犍陀罗文明,即指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425年之间形成的独特文明,它在中原文明、内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相互交融与碰撞中,极尽辉煌。
以佛教为例,本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人传入犍陀罗,阿育王前半生(即“黑阿育王”)凭借武力基本统一印度,自觉杀伐过重,后半生(即“白阿育王”)悔过自新,努力推广佛教。当时印度流行的是强调等级的婆罗门教,利于贵族,对王权有威胁,故阿育王对新兴的佛教持好感。佛教初期亦有等级意味,当它遭遇犍陀罗的希腊文明时,一变而成世界宗教。因希腊文明强调平等,带有强烈的普遍主义色彩。希腊哲学的睿智与犀利,也为弘扬佛法提供帮助。如《弥兰陀王问经》,完全采用问答体,本是柏拉图的行文风格,而早期高僧那先的老师法铠即希腊人,那先很可能也是希腊人。有学者甚至认为,传向东亚的是“希腊化佛教”。印度佛教以乡村为基础,犍陀罗作为“千城之国”,摸索出成熟的运营手段、推广方式、基本仪轨等,使佛教实现城市化,这是它后来能迅速风靡中原的重要原因。因无法与传统的种姓制度相融合,佛教后在印度饱受排斥,中断达数世纪,而经犍陀罗文明改造的佛教却落地生根,融入到东亚的文明中。

人类文明全球化的最早尝试
显然,犍陀罗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最早尝试,不同文明为犍陀罗文明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以民间传说为例,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书前便广泛流行于犍陀罗,此外印度《五卷书》的故事也大量出现在本生雕刻中,其中很多故事成为后来佛经的组成部分。此外,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古希腊神话传说、草原文明传说均在犍陀罗流行,出现了湿婆神、阿波罗、悉多、夏沃什王子、阿胡达并行的局面。
多元并举,使犍陀罗的叙事文学高度发达,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在佛教传入之前,汉语重抒情、轻叙事,在佛教推动下,汉语叙事文学才跃上新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犍陀罗文明冲击,前人保持了高度开放的态度。比如佛像中的肉髻、卷发并非中原风格,且佛像身披的是古罗马装束托加(即用长方形布折成,搭在肩上,用扣环等加以固定,使其自然下垂形成衣褶),这些“奇服异饰”经本土化后,均得以保留。民间如此,皇家亦如此。利用犍陀罗雕塑的写实风格,古代帝王甚至按自己的形象塑造佛像。如雕刻于5世纪的“云冈大佛”(即三世佛中央坐像),据传保留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而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传采用而武则天的容貌。不同文明汇入丰富了中华文明,使它更具活力。作为专史,《犍陀罗文明史》较全面地展示了犍陀罗文明的风貌。

带有佛陀形象的迦腻色迦金币。正面,铭文意为“众王之王、贵霜王迦腻色迦。”反面,佛陀形象,带有希腊风格,手势为无畏,右边为迦腻色迦的画押。很显然,佛陀已经被视为是神,和迦腻色迦钱币上的其他神祇一样。
佛陀不再是人间的导师而是神灵应该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念。
编辑:杨岚
关键词:犍陀罗 文明 犍陀罗文明 全球化视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