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要闻 要闻
跳动不息的“苏维埃血脉”——“中央红色交通线”解码
新华社福州6月21日电题:跳动不息的“苏维埃血脉”——“中央红色交通线”解码
新华社记者
青砖道,木屋房,步入福建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113号,这座80多年前的中华苏维埃福建省邮务管理局旧址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低声轻语一段隐秘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1930年至1931年,为沟通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中央交通局以闽西苏区的“工农通讯社”机要交通网为基础,建立了一条串联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瑞金的交通线,即“中央红色交通线”。
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福建省邮务管理局在长汀改设成立,形成以汀州为中心的红色邮路网,解决苏区信函往来、运送地下工作人员、传输与转运重要物资。
被称为“红色小上海”的长汀交通便利,是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汀江绕城南流,航运发达,使长汀成为闽西、赣南各县的物资集散地。
“当年,‘中央红色交通线’运输物资最主要是通过汀江航道,这条水路是最便捷快速的路线。”生于长汀的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研究学者王坚说,此外还有陆上交通路线和丛林交通路线,但都面临更多国民党军及民团封锁压力,行进速度缓慢。
在路上和丛林里,由于敌人封锁,交通运输员们有村不能进,只能绕着走,白天不能走,只能晚上摸黑走。他们常常要翻越人迹罕至的茂林峻岭,为防止敌人发觉,还要注意消除走过的痕迹。苏区严重缺盐,交通运输员们常常在执行护送人员及传递情报的任务时,还要把盐捆在身上,日晒雨淋,被汗水和雨水融化的盐粘在身上,令人感觉异常难受。
通过“中央红色交通线”,党的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到中央苏区,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无线电设备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被安全护送到中央苏区,苏区300万人民需要的大量食盐、布及其他紧缺物资也被护送转运到中央苏区。
为了支援前线、支援红军、支援苏区的革命斗争,当地百姓不仅用贡献物产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还积极投入到输送物资的队伍中。据统计,1931年4月至7月,长汀、连城两县曾组织40至50岁的男子成立运输队,配合红军作战,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到前方。
来到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的汀江渡口,江水打着旋儿流过,岸边台阶上的泥土暗示着不久前雨后涨水的位置。
该渡口曾是汀江水运、陆运交接的重要关口,当年是红军部队辗转作战的交通枢纽,承接了人员、物资的传输、转运,是一个重要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水陆交通中转站。
据王坚介绍,苏区时期,附近村落里有红军的樟脑厂和硝盐厂,生产的物资通过这条汀江运往各方向的红军主力军团,而当时苏区有毛边纸、钨矿、木材和谷米等产物,也多通过这条水上航线运往白区进行贸易,再购回苏区所需的重要物资。
在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10月长征前夕,水口等村依靠撑船工人多,组织了一支“河流游击队”,抢运粮食和其他一大批军需物资到濯田,再肩挑到四都,有力支援了革命斗争的开展。
“红色后代”、原汀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赖兴银的孙子赖光耀说,曾是运输队一员的奶奶在红军长征前日夜兼程挑粮,运输物资,每天要挑两担粮食,走60公里路,在主力红军长征后又继续为当地游击队运粮。
“年轻时走路用膝盖太多了,结果奶奶才60多岁就走不动路了。”他说。
江水奔流不息,青山连绵不绝,“中央红色交通线”宛如跳动不止的血脉,滋养着苏维埃共和国,滋养着红军革命的队伍。(记者刘斐、李松、梅常伟、刘羽佳、吴剑锋)(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