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暖棚飘香
2020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位于辽宁省西部的凌源市东城街道的房申村一片银装素裹。雪落知寒意,但张利荣家的花卉大棚里却暖意融融。3万株郁金香含苞待放,密匝而整齐。
挑选、打花、捆扎……张利荣在棚里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正值花蕾期的郁金香最适合售卖。“按今年的行情,这一棚就能挣个两三万元。”丝丝缕缕的花香中,张利荣笑得一脸幸福。
好日子总是来之不易的。
2010年,丈夫范振军因为患上癫痫和脑血栓一病不起,一家四口原本红火的日子一下如坠冰窟。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两个女儿先后辍学,但高昂的药费依然使张家垒起债台。
转机始于2016年,因病致贫的张利荣家被房申村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二年,村党总支书记协调凌源市总工会,帮扶张利荣2万元,鼓励她通过种植花卉脱贫。
凌源具有发展设施花卉产业的先天条件。这里冬季阴雨天少、光照充足,温室白天能大量蓄热,晚上在不加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满足百合、郁金香等花卉的生长需要。
张利荣动心之余却也难免犹豫。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家里的菜地也没经过肥料喂养,这花,能种得活吗?
摇摆不定之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科技特派团和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主动为张利荣提供了技术支持,凌源市润翔花卉专业合作社也帮扶了价值2000多元的花卉种球。
这像是一剂定心丸。张利荣决定豁出去了,试上一试!
2017年7月,张利荣种下了第一茬“西伯利亚”百合花。摸索着学习,忐忑中前进,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四个月,张利荣的第一茬百合挣了近4万元,一下就实现了脱贫。“心里特别高兴,就是那种不吃饭都饱的感觉。”回忆起靠种花挣到第一桶金的感受,张利荣仍然激动地双眼放光。
这几年里,张利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花“套路”:一茬郁金香、一茬百合、一茬小菜,再休息两个月给地消毒。一年下来,能有七八万元进账。“大家看我挣着钱了,之前那些不敢尝试的人也全都开始种花。”张利荣说。
于上介绍,房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户、23人,已经在2019年全部脱贫,除个别外都是依靠花卉种植实现的。
在这片以寒冷著称的黑土地上,“温室花朵”如此大放光彩,离不开科技的保驾护航。
2007年起,在辽宁省科技厅和凌源市科技局的领导下,省农科院花卉科技特派团扎根凌源,引进百合、郁金香、菊花、玫瑰等200余个花卉品种,筛选适合凌源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并示范推广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花卉种植面积15万余亩,增加经济效益30亿元,直接带动上千户农村贫困户脱贫,并大力扶持花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科技攻关推动了优良品种引进和配套栽培技术提升,造就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球根花卉产区,为凌源赢得了“中国百合第一县”和“北方花都”的美誉。目前,凌源花卉实现周年供应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辽宁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郎立新说:“下一步,花卉科技特派团将继续提高花卉生产组织化、鲜切花的产品质量、加快种球国产化进程等,支撑凌源花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利荣也琢磨着要提升自家大棚的花卉品质——更高的品质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格,她想多挣点钱。“熬过最难的时候了,想给我两个女儿开个美甲店。”张利荣有点哽咽,唇角上扬努力掩住眼中的泪光。她别过头看向地里,亭亭而立的郁金香还稍显娇嫩,但每一株花蕾散发的,都是幸福的香气。(记者王莹、包昱涵)新华社沈阳1月9日电
关键词:暖棚飘香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