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贫困发生率降下来了
本报记者赵建军
夏日的大宁县三多乡楼底村,绿意葱葱,生机盎然。
坐在地头看着成片的树苗,63岁的刘英明感慨万千。“没料到,老了老了日子红火了!造林合作社真是好,让我们在家门口赚到钱,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好光景!”
这些年,发生在三晋大地上这样的变化,生动诠释出精准扶贫的“山西答卷”——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坚持务“实”求“精”,高效释放扶贫制度红利,贫困堡垒一个个被攻克。到2019年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初的329万人减少到2.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6%降到0.1%以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我省各地战“疫”战“贫”齐发力,“硬核”出击迎完胜。
下足绣花功夫
做好精准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中阳县神圪垯村,地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吕梁山腹地,一直以来是纯农业经济的贫困村。
在精准扶贫春风吹拂下,神圪垯村旧貌换新颜,村里不仅“面子”亮了,“里子”也大为改善。2017年年底,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村民康有糕说:“这几年,村里一年变一个样。吃水方便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一出窑洞还能看见江南风格的建筑,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产业兴村、旅游兴村,神圪垯村气象一新,如今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发展产业和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
脱贫攻坚,要瞄准靶心。
抬头是山,低头是沟;种什么?养什么?成了右玉县元堡子镇小油坊头村长期没有想明白的“糊涂账”。
小山村咋脱贫?第一书记姜瑞鹏和驻村工作队员入农户、摸贫情,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马铃薯、有机葵花等产业,带农促农增收。如今,村民的钱袋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几年的扶贫历程,姜瑞鹏的体会是,精准扶贫是个制胜法宝。要脱贫、想致富,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交好脱贫攻坚“明白账”。我省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大数据核查比对、动态调整,动态管理常态化,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拔掉穷根,要选准路子。
榆社县胡子沟村61岁的赵建青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窑洞,搬迁到县城的惠民家园移民小区。她说,想也没想过能从山沟沟里搬出来。刚搬进来的头几天,屋内屋外转个不停,高兴得睡不着觉。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根本之策。在全省,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赵建青一样迁入了新居。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我省在各移民安置点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让移民群众安居乐业。截至4月29日,全省已建扶贫车间87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85万人。
发扬实干作风
激发内生动力
决战贫困,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探究58个贫困县的脱贫密码,最重要的一条是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激发起广大群众改变命运的斗志和力量。
以上率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五级书记”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5万多名驻村干部投身一线,与贫困户并肩克难,不获全胜不收兵。
在阳高县正峰涧村,第一书记叶建军以党建为切入点,创新开展农村党组织“1+6”创建活动,激发脱贫斗志、提振脱贫信心;在平陆县大涧北村,扶贫工作队长钟小兵紧盯产业扶贫,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发展红薯产业,小粉条挑起村民增收“大梁”。
扶志扶智,提振群众“精气神”——
人有精神土生金。在脱贫攻坚中,我省多措并举,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7126个村开办周末学堂、农民夜校,设立孝善养老基金536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2853名,引领带动贫困户生产增收。
葛宏伟曾是吉县文城乡柏树村贫困户。对奋斗的执念,抽掉了身上的“懒筋”,也撕掉了贴在身上的“等靠要”标签。
“前几年我家住的还是土窑洞,如今住上了新平房,全靠家里的6亩苹果园,年收入约10万元。好日子没有终点,脱贫只是第一步!”葛宏伟脸上洋溢着微笑。
回首过往,葛宏伟意味深长地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汇聚合力,迈开步子“借力干”——
各地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多声部”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借力帮扶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牵手”天镇县玉泉镇6个村后,将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光伏扶贫等项目落实到村、到户,以实干赢信任,给帮扶贫困村带来了新气象和新活力。
借助市场力量。长治市采取“品牌+”扶贫超市的形式,汇聚万余家合作社合力,带动3万多贫困户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协调大型采购商和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对一”产销对接,帮助农产品融入大市场。
今年春天,为了把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我省连续出台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聚焦突出问题
确保脱贫成色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全省各地创新加力,拿出了“新方案”“硬办法”。
聚焦深度贫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我省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尤其是10个深度贫困县,更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面对重压,我省出台攻坚深度贫困《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持续打出政策、资金、项目、帮扶“组合拳”,围歼深度贫困。
石楼县是我省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脱贫难度大。
决战贫困中,借助生态脱贫、发展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等硬举措,全县提升产业层次,筑牢脱贫根基。去年,石楼县脱贫了,贫困发生率从54.76%下降到0.31%。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出台实施意见,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全面起底排查,全力对标提升,全程跟进落实,补上一个个发展短板。
阳坡泉村是偏关县城东南部的一个贫困村,缺水一直是村民们的一块“心病”。去年10月,阳坡泉村拥有了自己的一口新井,村民们再也不用过开挖旱井收集雨水的日子了。村民范东平说,新井出水那几天,大家兴奋不已!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这真是一口“幸福井”!
聚焦围绕脱贫成果巩固。各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加强各类扶贫资产管理,消除贫困存量,筑牢返贫防线。
今年我省还有2.16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为了啃下“硬骨头”,我省实施挂牌督战,密集出台稳就业保增收的政策措施,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山深处,湫水河畔,一栋栋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是临县丰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基地,年产香菇菌棒400万袋。
龙头舞,产业兴。公司实施“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辐射周边12个村13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65户稳定增收。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表示,发展产业不仅是实现脱贫、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也是确保持续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58个贫困县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小康可期、梦想可及!
关键词:贫困发生率降下来了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