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告别“女儿的命”——“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东乡脱贫看妇女
编者按:
25年前,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强调,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
“深贫县”甘肃东乡妇女脱贫的故事,既是中国减贫的缩影,也是中国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脱贫攻坚如春风春雨滋润黄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千百年来命运笼罩在贫困阴影下的农村妇女,破天荒地摆脱了贫苦的宿命,参与并分享生活的美好
●在东乡农村,许多女性小时候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到了十几岁就早早嫁人,彩礼作为哥哥或弟弟娶媳妇的本钱;做了别人的媳妇之后,在家里干得多、操心多,地位却很低,见不了外人,家里也说不上话;成了四五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又围着孩子们转,一辈子被牢牢绑在家务和黄土地上
●“女儿的命”不能注定就是东乡女儿的命运,脱贫攻坚挑战“千年穷”,也要改变“女儿的命”。随着东乡的山沟沟里建起一个个扶贫车间,东乡女儿改变“女儿的命”,时候到了
●“有工资的妇女,出门再不用和以前一样向公婆报告,脸上涂个粉、回趟娘家也不需要向婆婆要钱了。”
●妇女的经济收入、家庭地位、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在悄然变化。走进扶贫车间的这一代妇女,已经踏上了和她们的母亲不同的道路,而她们的女儿肯定会走得更远
●脱贫攻坚以来,随着大量帮扶力量进入东乡,男人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人,思想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即使在偏远的荒山村,有过外出经历的男人,更容易同意妇女走进扶贫车间
本报记者张典标
“妇女能顶半边……”
张宗玺连“天”字还没说完,那个贫困户家的媳妇怯怯地笑了笑,转身就回屋了。
好不容易“预约”上的走访,就这么尴尬地结束。
张宗玺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荒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也是民企碧桂园驻东乡帮扶团队的成员。2018年,张宗玺刚驻村时,压根儿见不到贫困户的妇女。碧桂园帮扶办起扶贫车间,但招工却遇到难题,很多岗位适合女工,但就是招不来。
村干部告诉张宗玺,在东乡农村,传统上妇女很难见外人,更别提和外人说话了。家里来了客人,女性是不能上桌的,吃饭只能躲在厨房或者偏房里。
进一步,张宗玺发现,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荒山村全村922名妇女,有906名的“工作”是在家照顾老小和在自家地里干农活,大半辈子没出过乡、没到过县的大有人在。
驻村几个月后,和一贫困户的男主人成了熟人,张宗玺走访时才“获准”可让媳妇出来,聊一聊扶贫车间招工的事。
走访之前,张宗玺精心准备了一箩筐的话,为的就是劝说贫困妇女走出家门,到扶贫车间务工。没料到一句话都没说完,张宗玺为此自责了很长一段时间。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这个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深度贫困县,深藏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褶皱里,被称为“大山开会”的地方。荒山村又是东乡最偏远贫困的村之一,当地人用“撞死麻雀,滚死蛇”来形容这里让人绝望的贫瘠、深沟和陡坡。
村干部安慰张宗玺,东乡的妇女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
“女儿的命”
“为什么不少东乡妇女比兰州同龄人看起来要老二十多岁?”
距离兰州仅仅两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妇女的面貌差别竟然这么大!2018年7月刚到东乡沙黑池村时,甘肃省扶贫办下派的驻村干部周生峰很纳闷。
几个月后他明白了,这里所有的琐碎家务、繁重农活都归妇女,很多东乡男人不做饭、不洗衣,甚至叠被子都不插手。
更让周生峰头疼的是,村里妇女平均受教育程度连小学二年级都不到,十六七岁结婚的大有人在,二三十岁的妇女生养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很普遍。
有一次,一个父亲要把已考上高中的女儿嫁掉。面对上门劝阻的周生峰,他振振有词地说:“谁叫她是女儿的命呢?”
“女儿的命”,驻村扶贫工作者经常听到这话。了解村情民情后,他们也就知道了“女儿的命”的辛酸含义——
在东乡农村,许多女性小时候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到了十几岁就早早嫁人,彩礼作为哥哥或弟弟娶媳妇的本钱;做了别人的媳妇之后,在家里干得多、操心多,地位却很低,见不了外人,家里也说不上话;成了四五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又围着孩子们转,一辈子被牢牢绑在家务和黄土地上。
对世世代代视为理所当然的“女儿的命”,也有一些妇女抗争过,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31岁的马海者曾经有过“不认命”。小学一年级开学,邻居男孩上学了,自己父母却没有一点带她去学校的意思。马海者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亲说,女孩上什么学,迟早要嫁人的。那天,她急得赤脚跑到学校,最后又被家长拖回了家。闹了几天,父亲心软让她进了学校。上学前一天,母亲告诉她:“好好学,别像我这样”。
小学五年级,父亲不愿意再供她上学,马海者怎么闹、怎么求都没用。母亲没一分钱,作不了主也不敢反对。马海者和妹妹都没读完小学,而弟弟一直上到高中。干了几年家务,家里给她说了媒。
成了媳妇之后,婆家的苦活累活全由马海者“承包”。平时哪怕买袜子、头巾之类,也得伸手向婆婆要,不过几块钱,婆婆还要给脸色。有一次回娘家,马海者想买点茶叶带给父母,婆婆却只给了几块钱车费,多的一分也没有。
马海者只能认命,和其他东乡妇女一样,日复一日围着灶台、地头转。
东乡县锁南中学马雪鑫老师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控辍保学措施,东乡姑娘有了上学机会,但仍有很多女孩初中毕业后早早嫁人,走上母辈的老路。
甚至妇女也变成“女儿的命”的“帮凶”。很多妇女更喜欢儿子,却不待见女儿,眼睁睁看着女儿重复自己的命。熬成婆婆了,对待媳妇也像马海者的婆婆一样。
“女儿的命”不能注定就是东乡女儿的命运,脱贫攻坚挑战“千年穷”,也要改变“女儿的命”。随着东乡的山沟沟里建起一个个扶贫车间,东乡女儿改变“女儿的命”,时候到了。
“搅局者联盟”
2018年初的一天,马海者躲在厨房“旁听”一个姑娘在外屋对自己婆婆“苦口婆心”。姑娘试图说服婆婆同意马海者到她办的刺绣工艺扶贫车间务工。
这姑娘叫马箫箫,是一个幸运的东乡女儿。十来岁她就随父母从家乡舀水村搬到兰州,一路读书上了大学,有了工作。
2017年底,马箫箫回舀水村探亲,上童时玩伴家串门时,没想到嫁为人妇的玩伴吃饭还是不能上桌,马箫箫很震惊。小时候天天疯在一起的玩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和她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玩伴羡慕又感伤地告诉马箫箫,要是小时候也能上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
马箫箫记得,小时候父母告诉她,女孩也得读书。而玩伴的父母说的却是,女孩读书就是给婆家读的,没必要浪费这个钱,不如在家学绣花、做饭。
绣花是东乡女儿的传统绝活。世世代代难出门的东乡女,在炕头刺绣,一针一线绣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但贫困依旧。
马箫箫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帮玩伴销绣花鞋、鞋垫,让她们挣些零花钱?玩伴告诉她,村里的妇女都会这门手艺。在精准扶贫氛围感染下,不忍看家乡姐妹被“女儿的命”束缚的马箫箫,和丈夫刘子峰商量,索性返乡创办刺绣工艺扶贫车间,让东乡刺绣走向市场,让东乡“绣娘”凭一技之长生活得更有尊严。
马箫箫和丈夫一户户上门招工,全县跑下来,四个多月,只招来十几人。
这十几个全是马箫箫老家的左邻右舍,对她知根知底,才敢来第一批“吃螃蟹”。而那些没来的,要么觉得刺绣不能换钱,要么是公公婆婆或者丈夫不愿她们抛头露面。一些婆婆说,儿媳妇出去了,家里的家务谁干?孩子谁来照顾?对东乡一些男人来说,让老婆出去挣钱也是件丢脸的事,会被人笑话“吃老婆饭”。还有一些老人更是固守“妇女不能出去挣钱,也挣不着钱”。
马海者也想去,可她婆婆却说“没必要,她在家挺好的”。她只能在厨房叹气。
马海者婆婆的回复还算是客气的。有一家人,马箫箫提着礼物上门劝了三次,第一次,那家人客气地拒绝了;第二次,他们恶狠狠地冲马箫箫吼,“你怎么听不懂人话,不让出去就是不出去!”第三次,索性大门紧闭,假装不在家。
很长一段时间,马箫箫被视为不受欢迎的“搅局者”。上街还有老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就是这个城里来的人要破坏我们的家庭”。还有人直接找到马箫箫的父母告状:“你女儿把我们的儿媳妇都教坏了。”
“那些公公婆婆的质疑,就是我要改变的观念。”马箫箫铁了心。
德不孤必有邻。脱贫攻坚让马箫箫的同道越来越多,包括东乡县妇联、驻村干部、碧桂园这样的社会帮扶团队,甚至还有当地刺绣非遗传承人,事实上形成了改变“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搅局者联盟”。
“联盟”是有力量的。马箫箫第三次上门,终于成功说服了马海者的婆婆。她高兴得想跳起来。
“走出家门”,也要“巩固家庭”
“东乡妇女有两种,一种是认命了的,一种是还有一丝不认命的。”
东乡县人大副主任、妇联主席祁秀莉告诉记者,对前一种,需要扶贫扶志,唤起她们改变命运的意识;后一种则需要帮助她们摆脱来自家庭的阻拦。
几年前,东乡县妇联第一次大范围组织妇女技能培训时,全县找不来几个,大多数人家根本不让媳妇出门。最后妇联不得不“摊派”每个村至少出一个。就是每个村出一个的指标,很多村干部都是假装“吓唬”完成,比如“威胁”说不来就不给低保。来的妇女在课堂上也低着头。
“我们东乡女人在家地位低,伺候公婆,种地喂牛喂羊,啥都是我们女的做的,要钱还得受气。你要是靠手艺挣上钱,花自己的钱,也用不着看人脸色。这些钱存着还能给姑娘以后上大学用,不用像你们这么苦。”
第一节课由祁秀莉亲自讲,她也是东乡女儿,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几句话就讲到培训学员的心里,还讲哭了不少人。下了课,一个学员主动找到祁秀莉说,“下次我一定还来。”果然第二次培训时,她领着村里七八个妇女一块来了。
在碧桂园举办的一次刺绣培训班上,请来的苏绣老师姚梦琪告诉学员,“谁赚的钱多谁在家里有话语权”。她举例说,在苏州,绣娘在外挣钱,丈夫在家当“煮夫”的情况多得很,东乡女一脸羡慕。之后的几堂课,参加培训的越来越多。为了鼓励妇女走出家门,马箫箫这样“稀有”的当地女性创业者,也经常走上讲台,以自己的创业故事现身说法。
遇到公公婆婆或者老公不让年轻媳妇出门的情况,“搅局者联盟”的办法是站在公公婆婆或者老公的角度劝:你儿子一个人挣钱太辛苦了,要是你儿媳妇在本地务工,家里就有了两份收入,你儿子也不至于这么累。
“天下的婆婆都是心疼儿子的。”祁秀莉说,随着越来越多妇女走出家门,丈夫也没有“靠女人挣钱没面子”的顾虑了。
除了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妇联还会培训一些“家庭和睦”“美丽庭院”等主题的课程。马箫箫也反复叮嘱绣娘们做好了家务再来。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动员妇女走出家门,还得要求妇女们在家务上“加码”?
原来,不少公公婆婆担心儿媳走出家门就顾不了家。曾有一个汉子冲着村妇女主任嚷嚷:“媳妇自从参加了你们的培训,家务啥都不干了!”祁秀莉告诉记者,培训“家庭和睦”等内容,为的就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类培训强调的是团结家庭,而非单纯鼓励妇女家内抗争。
在祁秀莉看来,这些课程传达了一个信息:妇女走进扶贫车间,不仅不会导致家庭矛盾,反而有利家庭和睦。
马金萍参加了碧桂园组织的技术培训。她婆婆患有颈椎病,最开始不同意,担心儿媳妇上班去了,家务就得自己干。为了让婆婆没话说,马金萍一件家务没耽误。
记者发现,“走出家门”和“巩固家庭”融合了脱贫攻坚、妇女告别“女儿的命”和注重家庭的传统。正是这“双管齐下”,越来越多的东乡妇女走进了扶贫车间。
有人问这些女工:“干的活更多了,不是增加了你们的负担吗?”她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是比以前忙多了,但心里舒坦!”
扶贫车间带来的“隐性变革”
走进扶贫车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真正让走出家门的女工挣到钱。
马箫箫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时,绣娘们团团围住她,抢着说自己这个月来了几天,做了多少活。绣娘们的期盼与骄傲,深深印在了马箫箫心里。
其实,绣娘们最初做的东西,压根儿卖不出几件。一方面是因为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马箫箫除了偶尔在集市和朋友圈里卖,也没有其他销售途径。
创业半年时,她就已经垫了9万元。“这笔钱必须得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刺绣能挣着钱。”
马箫箫当然知道,靠自己垫钱是撑不了多久的。好在脱贫攻坚有“盟军”,碧桂园帮扶团队一纸订单,解了她燃眉之急。不久之后,东乡县电商产业园邀请马箫箫入驻,一些展销会也给她留了位置,碧桂园的订单也源源不断地来。现在每个月,不同熟练程度的绣娘能稳定拿到一千多到三千多的工资,一些妇女的收入甚至比在外打工的丈夫还高。
碧桂园东乡扶贫工作组组长张韬曾做个一次小范围调查,发现进入扶贫车间的女工,工资全由个人支配。但有近70%女工主动补贴家用,从而获得家里更大的支持,剩下的用于自己和孩子的开支。
这笔由自己支配的工资像火种一样,引燃了一系列变革。
“有工资的妇女,出门再不用和以前一样向公婆报告,脸上涂个粉、回趟娘家也不需要向婆婆要钱了。”马箫箫说,“原来那些一见生人就低头的绣娘,现在也能在外人面前从容地自我介绍。”
张韬入户走访时发现,原来总躲起来的妇女,现在也能大大方方地和客人聊上几句。
“脱贫攻坚对于东乡女性来说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女性不可以挣钱也挣不到钱的观念被她们亲自推翻了。”马箫箫深有感触。
赶上订单要得急,马海者甚至敢和婆婆“提要求”,请婆婆帮她照顾小孩。“要是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你还敢让婆婆干你该干的事?”马海者说,现在婆婆也拿着自己给的零花钱,所以自己敢这么硬气。
越来越多的婆婆们,不仅开始理解媳妇了,还索性一起来扶贫车间,变成儿媳妇的支持者和同行者。
一些原来反对媳妇出门的丈夫,竟骑着摩托车送媳妇来上班。
一个东乡汉子告诉记者,原本自己担心赚几个钱会丢了媳妇,现在发现是自己吓自己;原来怕老婆出门挣钱会被人笑话,出去的人多了,也就没人提了。
疫情期间,很多东乡男人想打工出不去,闲在家,靠媳妇的收入供家里花销。
有一次,中午下班回家的马西萍发现丈夫靠在床上玩手机,还硬气地轻训了一顿丈夫,丈夫也没怎么言语。这在以前,马西萍想都不敢想。
马西萍拿到工资,只给自己添置了一条几块钱的项链,其余的都攒作几个孩子日后的大学学费。“我觉得自己挣钱辛苦,舍不得花。不管男孩女孩,我要花到孩子身上,要一直供他们读到大学,不用像我这样。”
妇女的经济收入、家庭地位、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在悄然变化。在马箫箫看来,像马西萍和马海者这一代妇女,已经走上和她们的母亲不同的道路,而她们的女儿肯定会走得更远。
彻底改变“女儿的命”,星星之火正燎燃
在一次碧桂园组织的培训会上,有妇女问,“为什么不直接把我们的老公拉出来也培训培训思想?他们思想改变了,我们出来就没什么问题了。”
马箫箫和碧桂园帮扶团队不是没想过培训东乡男人,他们担心的是,如果直接对男人们说教,反而可能引发他们的进一步反感,效果适得其反。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也有一些妇女请求外来的培训老师带自己出去务工,长长见识,最后被拒绝了。同是培训老师的姚梦琪告诉记者,“如果把她们带出去,那等于告诉男人们,培训班在拆散别人家庭。”东乡妇女要想进一步走出去,走得更远,需要已经思想启蒙的妇女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丈夫。
如今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男人们身上的那些变化,让马箫箫格外惊喜。但她知道,这更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大环境。
东乡县妇联和劳务办在劳务输出上下了大力气:对接好外地企业,安排好吃饭和住宿,甚至可以直接拎包进厂。东乡县劳务办主任马占明认为,到发达地区务工,见识了别人是怎么生活的,男人们的思想改变是迟早的事。与此同时,张宗玺这些扶贫工作者也敏锐地觉察到,脱贫攻坚以来,随着大量帮扶力量进入东乡,男人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人,思想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即使在偏远的荒山村,有过外出经历的男人,更容易同意妇女走进扶贫车间。扶贫车间最早的一批女工就来自这些家庭。
这些是张宗玺的“种子选手”。每一次给女工发工资,张还是会唠叨“妇女能顶半边天”。最初,她们也是怯怯地笑笑就转过头;再后来笑的人少了,女工们的眼神露出一丝自信。
“星星之火已经烧到了荒山村,彻底改变‘女儿的命’是迟早的事。”一次和村干部交流时,张宗玺信心满满。
关键词: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