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画笔铸国魂

2014年02月16日 09:28 | 作者:纪娟丽| 来源:《使命》
分享到: 

liuyuyi

 LIUYUYI  96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院长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名誉会长

  他从不张扬、不说豪言壮语,但他的多幅作品悬挂在国家顶级殿堂内,他被誉为共和国首席画师。      他从不急功近利,17年三画《良宵》,七年创作出《奥林匹克颂》(与女儿浩眉合作),还因此收获了“热爱和尊重人民的艺术家”、“以画见证历史的当代第一人”等光荣称号;

  他的名字在画界举足轻重,但面对荣誉,他只淡淡一句,“我画的正是我心中的话,我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就是如何讴歌中华民族的魂与魄。” 

  静水深流。60余载笔墨丹青生涯,他最喜欢的对他的称谓,却是他的自号—三彩纤夫。

 

  采访刘宇一的那天,北京已经入冬,空气中飘着寒气。到达他的住所,他笑盈盈地迎了出来,身着标志性的彩色外衣,一如印象中的神采奕奕,平易近人。

  刘宇一的家俨然一座展览馆,墙壁上挂满了他不同时期的画作。“作品是艺术家最好的自传”,此刻,这些作品仿佛都活了一般,一幅幅生动地讲述着画家波澜壮阔的一生,苦心孤诣的坚持。

  2012年7月,这些作品曾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感动了十多万观众,形成了当夏油画艺术鉴赏的热潮。

  别样画展,引发群众深共鸣

  话题就从这次别样的画展说起。

  刘宇一的助手正在做画展的总结收尾工作,回忆起画展的筹办和展出,她仍十分激动。“这次画展创下了几个之最,这是首都博物馆的第一个个人画展,参观人数之多也创下个人画展之最。”比起这些之最,更让她感动的是刘宇一为画展倾注的心血。“为了这次画展,刘先生举家搬到了展馆附近的酒店住了一个月,他天天坚守在现场,亲自为观众做讲解,26天无一天缺席。刘先生的作品和行为感动了观众,很多观众排几小时队,就是想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一声谢谢。”她补充说,“观众又感动了我们工作人员,可以说,大家都是饱含深情地投入,共同把这些作品送到了人民群众心中。”

  很少有一次画展能取得群众如此广泛的共鸣。原定展出20天的计划在广大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顺延一周。不少参观者连续好几天来看展览、要签名,但仍然表示“看不够”、“还想看”。

  “画展就是画家用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我很高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刘宇一翻开留言簿上,上面不仅称赞画作精美,展览震撼,还表达了人们希望展览能延期的愿望。

  “从没有一个画展令我如此震撼。作品描绘了中华历史,放歌了伟大时代,凝聚了人性之美,谱奏了和谐史诗。”署名为林玉华的观众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中国画展!……这个画展应更多向世界介绍,让全世界看到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向刘宇一大师致深切敬意!”观众彭淇东、贺素贞写道。 

  “宇一老师:您绘画的心与亿万人民的心是相同共鸣的,叩响了伟大时代的主旋律,使人民领袖永恒活在人民心中,赢得老百姓深深喜爱。我坚信:您也会像齐白石、张大千和徐悲鸿等老一辈一样,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中华民族脊梁。您培养出画界好女儿,谢谢你为中华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4岁老人张钟瑞留下如此心声。 

  “感谢刘大师用诗般的画笔,记录共和国的历史与辉煌,用大气磅礴的胸怀讴歌人类的和平与大爱,用五彩华章表达人类的真诚与善良,用淋漓尽致的细腻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观后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仿佛置身于中华民族英雄史诗的历史长河之中。”来自西安的王凤仙表示。

  ……

  2000多份言辞灼灼的留言,让记者仿佛感受到了观众当时的心潮澎湃。而在画展结束后的第二天,北京日报发表了作家胡健的文章,“我站在黄土高原上,在奔腾咆哮、巨浪滔天的黄河边⋯⋯不,我是在首都博物馆里,站在著名画家刘宇一的那幅大型油画《借火》的面前,在雄伟险峻的黄河岸边,看到中年的毛泽东同志在向一位头扎羊白肚手巾、手执烟袋的陕北老汉‘借火’的时候,我轰然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颤抖了。”

  “那些天,我也一直都沉浸在激动的心绪里。各级领导的关心,众多参观者的热情,让我时刻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力量。”刘宇一说,“对一个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人们的认可更重要。”

编辑:罗韦

关键词:刘宇一 作品 画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