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画笔铸国魂

2014年02月16日 09:28 | 作者:纪娟丽| 来源:《使命》
分享到: 

  感恩时代,绘出时代最强音

  那么,是什么让刘宇一的画赢得了如此广泛的共鸣?要解开刘宇一画作的密码,还得追溯画家的经历和他画作的精髓。

  对于刘宇一的代表作大型油画《良宵》,人们应该不会陌生。画面上,是共和国的第一个中秋月夜,老一辈领导人与民主党派代表、各界各民族爱国人士、开国将领100多人欢聚中南海,每一个人的肖像都栩栩如生,大部分都能够辨识出真实生活中的原型。画面上,远处是北海的白塔,夜空中圆月洁白如玉犹如天上宫阙;眼前是中南海的庭院,宫灯高挂,喜气洋洋,人们赏月品茗,吟诗作画,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昌明的政治氛围。

  创作《良宵》的背景,正是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1977年,重新拿起画笔的刘宇一首先想画的就是《良宵》。画这幅画,是他多年的梦想。上初中时,有一篇课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夜,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与诗人柳亚子诗词唱和,其中柳亚子言“良宵盛会喜空前”。刘宇一正是想表现这样的场景,这与他当时的喜悦心情十分吻合。他介绍说,经历过十年特殊时期后,他只有一个美好愿望:“希望国家日日祥和,夜夜良宵。”

  创作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一幅《良宵》,刘宇一在17年中画了3次,从1977年开始画起,一直画到1993年。“我为什么反反复复画,就是因为画是画家要说的话,但这句话还没有表达清楚,意犹未尽。通过这幅画,我想表现的是时代的风采。”刘宇一说,“知道我要画这个题材,很多朋友劝我,说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但我没考虑那么多,就固执地表达出自己对‘良宵’的期盼。”

  功夫不负有心人。《良宵》进京展出,引得人们争相观看,广泛赞誉。其中,他于1992至1993年创作的《良宵》第三稿原作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

  此后,刘宇一又创作了《良辰》、《伟业千秋》、《春回神州》、《和平颂》、《奥林匹克颂》等一系列大气磅薄、显现中华民族“辉煌美”的宏图巨构,以哲思、诗意和浓郁的中国风情形成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为什么对反映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的大画幅巨作情有独钟?刘宇一告诉记者,他是中华大地哺育出来的画家,只有辉煌的历史才能激发出画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泱泱大国需要与之相称的鸿篇巨制。

  生正逢时,是刘宇一最感幸运的事。在他新出版的大型画册《盛世丹青咏乾坤》中,篇首第一章写道,“刘宇一,从南京乌衣巷走出的少年,在迄今71年的成长、成熟过程中所以取得成功,与几代中国领导及各界师友热情诚挚扶持关爱是分不开的,宇一感到很幸运,因为生长在中国,生活在处于盛世的大时代。”

  刘宇一口中的关爱更深藏在他的心里。他举例说,1982年,他的首次大型画展在北京展出时,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良宵》画前整整看了一个小时,对画面上的人物,他一个个地仔细地观看,赞扬许多人物神态逼真,同时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谷牧同志看了后认为《良宵》是一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画。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同志看到画上他熟悉的一个个老前辈,连连大声说:“对!对!他就是这个神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江丰为画展写了题为《热爱和尊重人民的艺术家》的前言,其中写道:“《良宵》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扛鼎’之作……我们已经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和即将经历的史诗般的时代,需要史诗般的艺术、史诗般的画幅。从《良宵》的展出,我恍惚见到即将来到的绚丽的晨曦。”

  与领导的肯定一样,少时与多位领导人的亲密接触,也深深影响了刘宇一。

  一次在北海公园写生,刘宇一遇到过身边只带着一个警卫的聂荣臻元帅;在动物园,他曾在垂钓的贺龙元帅身边写生;在天坛公园,他亲眼看到郭沫若副委员长在外宾们友善的笑声里,跟在走正步的战士们身后学习正步,他也兴奋地凑过去,跟在郭老的身后跨起了正步,引得在场的大人孩子们笑声一片。前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时,刘宇一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欢迎队伍里,在只有两米的距离内,真真切切地见到毛主席、彭德怀、彭真等领导人。当前方有群众围住毛主席的敞篷车时,毛主席就向大家说,同志们,让一让嘛!领导人与人民群众融洽的相处,深深地影响了刘宇一。

  “时代造就了我,我理应歌颂时代。一滴水要想不干,只有放在大海里,我把我的个性融入到祖国、民族、时代的大海里,我想通过我的画作把中华民族的心声说出来,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心声说出来。” 刘宇一深情地说。

  根植人民,凝聚民族精气神

  如果说,国魂与民族精神是打开刘宇一油画世界的密码,那么,民族精神的来源,正是他扎根人民群众,时刻心系人民,向人民学习的不渝追求。

  记得在一篇关于刘宇一画展的报道中,刘宇一更正记者对参观者的叫法,“他们不是我的‘粉丝’,他们是我的老师。”

  是的,从早期价值观的形成到后来的创作实践,刘宇一的心中,从来都是把人民放在首位,不断从老百姓身上吸收智慧和养分。

  在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刘宇一特别提到了一位川籍国民党老兵。那正是在祖国经受磨难,他在思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时候,这位老兵讲起自己亲历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两个场面让刘宇一一辈子也难以忘怀:一是人们蜂拥涌出城门时,有人被踩死,尸体把城门堵了,人们爬在尸山上钻出来;二是人们跑出来后,由于船只有限,大家都往船上挤,为了防止船只沉没,人们眼看着同胞落水而不能救。

  “这是国家积贫积弱带来的惨剧,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用手中的画笔振奋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刘宇一表示,“他毕生的创作都在为之而努力,用画笔挖掘积极的东西,能带给中华民族鼓舞的东西。”

  为了能让人们感受到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含义,刘宇一对油画进行了创新。“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是每一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家都肩负着的使命。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有前辈画家顶着层层阻力涉足尝试。”刘宇一说,“我有意将年画的精髓融进油画来探索油画民族性。我认为,绘画选择的途径并不重要,关键是画作要能体现民族的特性,要适应民族的审美取向,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对人民的尊重还体现在刘宇一创作的油画人物中,在刘宇一多幅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如《良宵》、《良辰》、《千秋伟业》中,除了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杰出代表外,总少不了老百姓的身影,其中一位普通的母亲多次出现在这些画作里。“这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多位儿子的英雄的母亲,当我了解到她的事迹后,刻意将她作为典型形象画进了这些作品里,新中国的成立,这些英雄的母亲功不可没,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刘宇一说。

  而在刘宇一2012年的新作《借火》里,毛主席向农民兄弟借火的场景栩栩如生。这幅画,他酝酿多年,他想表达的,正是“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这也正是艺术家深深扎根人民这块沃土的生动体现。

  攀登高峰,肩负艺术新使命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刘宇一,一直埋头创作,低调行事,很少参加各种应酬活动。对于每一幅作品,无论大小,他都全身心对待。他可以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创作一幅作品,却不忍虚掷分秒时光。

  采访中,恰巧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刘振起来访,他是来取一件特殊的作品。原来,刘振起爱画梅花,画完一枝梅花后,便请刘宇一合作完成整幅作品。该怎么完成这个创作呢?刘宇一思索良久,一个月之后,他有了灵感:借助白石老人与喜鹊的元素,将一只喜鹊画于梅花枝头,白石老人则在一旁趣逗喜鹊,作品取名为《喜上眉梢》。刘振起一看到惟妙惟肖的人物,合作得天衣无缝的题材,大赞画家的奇思妙想,技艺高超。

  一幅应酬之作,耗时一月之久,可见刘宇一对待创作丝毫不会马虎。

  人们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奥组委在香山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时,出人意料地呈现在海内外诸媒体面前的,竟是一幅百米油画长卷《奥林匹克颂》。画中表现了人类千年来的体育活动,囊括了奥运会28个项目。神马在天空飞翔,骏马在草原飞奔;普罗米修斯举着盗取的火种来到人间,苏格拉底偕孔子、老子神游古代奥运⋯⋯亦人亦神,亦古亦今,亦中亦外。从1886年的首届的希腊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2000名世界著名的体育人物,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们,在纷繁有序地创造着奥运奇迹。

  从《良宵》到《奥林匹克颂》,从100多个人物到2000多个人物,刘宇一在画作中驾驭众多人物的能力是有口皆碑的。看得出,他一定是做过充分的海量的积累。1989年,刘宇一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化界名人油画肖像集》,其中收录了100多位文化名人的肖像,被丁玲称为“我国肖像史上实属罕见的创举”、“具有可以传世的文献价值”。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华民族这样伟大的民族,应当产生与她的历史和人民相称的鸿篇巨制。但巨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这就需要一些能下苦力劳作的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刘宇一表示,“为了让讴歌共和国史诗的事业后继有人,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成立以后,‘出品与育人’将是我的两大使命。我要带领我的学生多出高端的、有分量的,体现中华民族魂与魄的作品。”

  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刘宇一向记者透露,他正在创作下一幅作品,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幅作品不仅要能体现自己人生的追求,更能反映中华民族的心声,要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感动。”刘宇一坚定地说。

 

编辑:罗韦

关键词:刘宇一 作品 画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