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乐观社会

湖北"助残犟妈":私心终成责任

2014年05月19日 08:46 | 作者:韩柳洁|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导语:

  1990年12月28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助残日的设立旨在培育社会扶残助残风尚、提高全民助残意识。但是如何对待残疾人,如何扶残助残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课题。在今年助残日来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武汉市的“助残犟妈”易勤,通过她的讲述,让我们走近那群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可爱的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渴望,学习尊重与包容。

  易勤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是工人们在一次慈善活动表演后的合影。工人们合唱的《感恩的心》唱出了许多人的眼泪。这是易勤为他们选的,因为每一句歌词讲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兴业路9号的东方红食品厂主要生产米糕和酸梅膏等武汉传统小吃。食品厂的规模不大,只有12名生产员工,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20岁,智力等级在三级或四级,智商只相当于三到五岁的孩子。47岁的女老板易勤像妈妈一样,带着这批工人已经坚守了8年多,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喊她“犟妈”。2013年5月,媒体的报道让许多人认识了这位“助残犟妈”,但是易勤却希望关注的焦点能够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智残工人身上。近日,“犟妈”易勤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与困扰:在大家的帮助下,东方红活过来了,这12个智残工人不会失业,但是还有更多的智残工人,谁来收留他们,谁来保护他们的尊严与就业权利?

  不分左右的工人,

  却是最严格的食品生产者

  回忆与智残工人结缘,易勤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因为“私心”。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厂里招两个残疾工人,帮助了残疾人就业,食品厂一年能因此少交近两万元的税。”但是这一“私心”,后来却变成了易勤放不下的责任。2005年,厂里的正常工人不愿意与智残工人共事,纷纷辞职,到最后只剩下了十几名智残工人。易勤仍然坚持带着这十来个残疾工人把生产进行下去。

  食品厂里的生产工作主要是易勤在做,每天清晨5点,易勤就开始在厂房里忙活,她要在工人们上班前,把一天用的原配料准备好。工人们负责包装食品:将盒子粘好、食品装袋、封装,这样看似简单的操作,智残工人学习最快的需要半年,慢的一两年都不一定能学会。现在12个工人里,有一半的人能做包装工作,包得最好的,一天能装六七箱,这只是普通工人每日工作量的1/5,但也足以让易勤感到骄傲。毕竟他们刚进厂时,有的连最简单的左右都无法区分,在车间行走总是会莫名撞在一起,原地打转、不知所措。

  有一次,工人郑峰在搬运成品时跑得太快,在案板前摔倒,额头磕上了案板一角,缝了6针。易勤后来发现,事故发生时,郑峰看到迎面来的另一名工人,不知道如何闪躲才撞上了案板。

  “走路要贴着右手边的墙走,右手就是大家吃饭用的那只手。”易勤每天都要带着工人们在厂里列队,靠右贴墙进入车间,让大家学会靠右行走。

  智残员工记忆力差,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规矩要根植到他们的大脑中,往往需要重复成百上千遍。每天工作时,易勤还得手把手重新再做一遍。从区分左右到洗手消毒、拖地、封装,这些最简单的工作,易勤要喊着“一二三四”,配合肢体语言手舞足蹈地进行示范。就这样,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易勤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一天的说话量是常人的10倍。时间久了,嗓子吃不消,易勤平常工作都背着一套扩音器。

  8年下来,易勤说,自己烦心过、恼心过,但没刺心过。工人们虽然学习慢,但是对于车间的生产规定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执行:包装盒的切割线要毫厘不差,封装口要严丝合缝,在生产线上发现一粒小黑点都会立即举手报告……“这些工人有时比健全人还可爱,是非分明,正义感强,没有杂念,心思很单纯。”工厂里,一份份质检合格报告书,一块块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牌匾,易勤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没错的。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易勤 工人 东方红

更多

更多